“(本书是)丘吉尔人生的一个重要补充。”
——《牛津时报》
“丘吉尔的忠实读者都应该阅读这部书信集,妙趣横生、熠熠生辉。”
——《每日邮报》
“大卫·劳收集了从温斯顿·丘吉尔童年到珍妮·杰罗姆去世时所有可用的信件。通过对所涉及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注释,作者让读者对这对母子的性格有了充分的了解。本书是了解这两位明星人物及其时代的绝佳资源。”
——Kirkus评论
“喜欢拼凑历史、填补主要历史证据空白的读者,以及历史学家和丘吉尔爱好者将对本书格外感兴趣。”
——《出版商周刊》
“大卫·劳很出色,为我们提供了足够详细的‘旁白’,并且不会让读者从他的主题中分心……让大卫·劳担任叙述者就像有一位熟练的导师,他耐心地引导我们走过母亲和儿子之间长达40年的关系。他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
——理查德·兰沃思,希尔斯代尔学院丘吉尔项目高级研究员
《亲爱的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与母亲四十年的通信》
【加】大卫·劳 著
唐建清 译;王晓冰 陈所以 审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亮点:
*本书是温斯顿·丘吉尔和母亲珍妮·杰罗姆之间的私人信件集,从丘吉尔只有6岁时直到他46岁时母亲去世,历时40年,贯穿丘吉尔的整个前半生。一份丘吉尔人格发展的详细史料,一本母子牵绊的纸短情长,一窥维多利亚时代的浮沉兴衰
*母子的书信从来没有作为书信集完整出版过,本书为两位天才作家的许多私信第一次面向世人
*仿信封样式设计的精美函套,700余页鸿篇巨制,上下两册,兼具厚重的历史感与新奇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温斯顿·丘吉尔和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之间完整的私人信件集,始于1881年丘吉尔6岁时,直到1921年珍妮去世,丘吉尔时年46岁,这四十年的通信贯穿了丘吉尔的前半生,是一份丘吉尔人格发展的详细史料,一本重现母子牵绊的纸短情长,从中可以一窥维多利亚时代丘吉尔家族的浮沉兴衰。
本书为该书信集的首次面世,作者大卫·劳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母子之间上千封往来信件,每节开篇均提供了恰当的引入,并在信件中穿插以详细的背景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份连贯、翔实的丘吉尔“个人自传”资料。“母亲”影响并塑造了丘吉尔的前半生,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到珍妮身上生生不息的自由进取精神、睿智精准的政治判断、周到圆滑的社交手腕和能力,还能偶尔窥见她身上流露出的沉溺享乐的贵族做派,而这些都溶入了丘吉尔的血脉,在他身上逐渐显现。这部精彩的通信集,让我们得以了解丘吉尔母子之间的成功与失败、爱与失望、喜悦与绝望。
编辑推荐:
丘吉尔的父亲常年在外,两人关系疏远,到了丘吉尔20岁时,父亲突然因病去世。纵观丘吉尔的前半生,母亲珍妮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塑造了他:
儿时的温斯顿对母亲充满依赖,童年时期他调皮捣蛋,信件中满是一个孩子的“鸡零狗碎”,吵吵闹闹着永远在索求三样东西:假期、食物和钱;
青年的温斯顿对未来野心勃勃又相当有主见,他向母亲索要马匹、机会、书籍和引导,他们在信中讨论殖民地的风土人情、变幻莫测的政局、贵族王室的八卦,以及漫长琐碎的日常,他向母亲抱怨、撒娇、讨价还价、软磨硬泡,时而孤独无依,时而愤世嫉俗,她都一一倾听并回应;
壮年的温斯顿在军队中开始了写作生涯,又为自己谋划了政治蓝图,母子二人枝干相持,逐渐在伦敦站稳脚跟,但随着珍妮再婚甚至三婚,随着丘吉尔组建自己的小家庭,随着金钱问题成为彼此的矛盾,母子渐生嫌隙,信件中出现了责怪、拉扯、推诿和伤害,晚年的珍妮一度郁郁寡欢、满腹怨言,直到因意外突然走到了人生的终章,母子二人的关系再也没有回到过早年的亲密无间,但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温斯顿似乎逐渐活成了她的样子。
这些在寄宿学校、雨林里、船舰上、战壕中、卧室内明明灭灭的光下写就的一封封信件,漂洋过海送抵彼此的手中,送抵百年后的读者手中,于时光的打磨下折射出更深厚的真情。
作者简介:
大卫·劳(David Lough)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著名编辑。出版作品有《香槟喝光了:丘吉尔和他的财富》。
译者简介:
唐建清,南京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主要译著有《夜色温柔》《一九八四》《在中国屏风上》《独抒己见》《安托南·阿尔托》《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丑陋的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他的生活与时代》等。
审校人简介:
王晓冰,文学博士,从事过教学、编辑等工作。出版译著《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编著《中国文学常识》,先后在杂志、报纸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评论文章。
陈所以,文学博士,编审。曾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任职。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读书》发表文章若干,与人合译《活出极致:丘吉尔的硬核母亲詹妮》。
实体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