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这一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诚如海庆文中所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由多个地域审美文化汇聚交融而成的,江南审美文化是其中的翘楚之一。然而江南审美文化的原始基因与基本精神是什么?其形象体系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又说:“江南美学同时也是一种建构中的当代美学,因为江南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优秀审美品质的文化,在这种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审美精神与观念必然能够向当代世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这里涉及本课题的三个非常重要的基本价值:首先,对于“江南美学”的论述本身就具有学术前沿性,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地方”【place】这一重要内涵。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为主要维度,特别关注人具体生存之“地方”即“家园”,其是否“在手”与“称手”等等,以及人在“家园”【地方】之中眼耳鼻舌身的具体感受。中国古代美学即以其绘声绘色之艺术形象表现了“地方”之可视可感之特色,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具体描述了远征将士之具体感官由称手到不称手的亲历过程。而本课题即以丰宏的文字与实例论述了江南特有的“湖光山色”与“星辰大海”,呈现了“稻耕之韵”“光滑锋芒”“有彩肌理”“温润玉色”“协调张力”“纤秾彩绘”“缠绵丝绸”等等身体感官“称手”或“不称手”的感受,使人有亲到江南之感。课题以具象的力量阐述了生态美学“江南”这一“地方”的丰富内涵,从而成为生态美学“地方”这一美学内涵的有力阐释。其次,本课题从“江南美学”这样一个特殊视角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美学“强有力的声音”。新时代,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已经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之必然。曾几何时,黑格尔等西方学者试图极力否认中国历史文化,包括美学与艺术的独特价值,将之视为不发达的“象征型艺术”,处于“前美学阶段”等等。这显然是一种完全立足“西方视角”的狭隘的歧见。本课题以“文化时空”、“原始序幕”与“审美文化”等理论三章与石器、玉器、陶器、骨器、木竹、身体、乐舞与丝绸等等实证七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极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江南美学的理论深度与巨大的时空广度,成为彰显中国美学无比深厚丰富的有力铁证。这正是本课题的重要贡献之处。再次,本课题以文献的丰富与有力的论证从江南美学的独特视角阐述了中国美学久远而深广的“文化基因”。本课题遵循王国维等国学大家“以地下论证地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了近百年特别是近年来出土文物的丰富资源论述了中国美学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基因传承。本课题充分利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与钱山漾文化的考古资料,论述了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实际上也通过对这些江南新石器文化的历史性展现,与学术界对黄河流域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文化的美学研究一起,共同揭示了远古中国美学基因的主要来源。
本课题以充分的文献基础论证了江南美学与中国美学一体多样的基本特征。关于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与各个地方美学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正在探讨并不断深化的论题,具有很大难度,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本课题以其丰宏的资料,从江南美学的独特视角展现并论证了远古时代中国美学与地方美学一体多样的历史存续关系和文化生态特征。所谓“一体”即中国美学以其“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呈现一种特有的东方“生生之美”的形态。本课题记录了1985年发掘的凌家滩墓葬中出土的玉版与玉龟,其玉版图形中的四方与八方正与八卦图之四象和八卦吻合,也与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对应,年代与红山文化之玉龟大致相当,说明中国远古文化之一体的特点。本课题所记“双鸟负阳”等图形也正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象征。《吴越春秋》之“剑道”所谓“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胜”等等说明“阴阳相生”早已成为中国远古哲学与美学的共见。本课题反复论证的“良渚神徽”是江南美学多样性的独特呈现之一。“良渚神徽”是刻在良渚玉器上的标志性文化符号,1986年在浙江反山良渚文化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上发现了其完整图案,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课题多次提到并给予了独到阐释。本课题讲到:“‘良渚神徽’是一种对江南地区原始生态关系的高度概括和象征性表达,人第一次以清晰的形象在这一生态关系中处于关键位置,表明良渚先民对自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驾驭环境与万物的能力有了更多自信,因此,良渚神徽也称得上是良渚人创作的一个以人为本的命运共同体形象”。在这里,创造性的呈现了人、鸟与兽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的远古象征含义,阐明了原始江南审美文化在江湖山海背景下人与万物共生的美学诉求。与此同时,本课题还分析了崧泽文化玉器呈现的鱼鸟共同体形象以及凌家滩文化玉器龙凤璜呈现的“龙凤呈祥”,进一步说明了江南原始水乡文化的审美特色。本课题对江南新石器酒文化的研究也很值得重视,它在对米酒起源、酒器特点和饮酒方式综合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江南原始稻作文化谋“中和”的生活审美诉求,既彰显了原始江南审美文化的地域特点,又实证了它与中国美学的本质联系。
总之,书稿《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是一项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成果,体现了海庆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在中国美学的追源溯流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
吴海庆 著
ISBN:9787522713885
2023年3月出版
定价:13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以地下论证地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凌家滩、薛家岗、城头山、良渚与钱山漾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以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了一万多年至五千年前中国美学久远、深广的“文化基因”,阐述了江南新石器审美文化在江湖山海背景下人与万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天人合和的美学诉求。
作者简介:
吴海庆,男,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出版学术专著《船山美学思想研究》《江南山水与中国审美文化的生成》,在《文史哲》《宗教学研究》《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浙江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