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库资讯列表 >文库资讯详情

荐书|一文说清[巴以冲突发展历程]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发布时间:2023-10-17
收藏 纠错

由于蕴藏丰富的战略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持续的动荡和复杂的内部宗教、民族冲突等问题,中东地区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东地区的众多热点问题之中,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问题一直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巴以问题包含了政治、宗教、文化、民族等多方面因素,是中东地区长期存在的多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它与中东地区很多热点问题都密切相关。多年来,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往往会借巴勒斯坦问题来提高自身在本地区内的影响力,甚至包括一些极端组织,都曾试图借助在巴以问题上的表态来扩大其号召力。自20世纪阿犹双方矛盾逐渐激化以来,巴以冲突已由最初的小规模冲突发展至大规模战争,再回归到低烈度冲突,双方对峙长期存在,双方分歧依然难以弥合。

640

“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以色列卷

Belt and Road National Study Report: Israel

王震 主编 


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


发展历程


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历史上阿拉伯人与犹太人都曾经在该地居住。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部落迁往巴勒斯坦定居,并建立了以色列王国。随后,巴勒斯坦地区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统治或占领。到1世纪,由于罗马帝国的侵入,此前居住在此地的犹太人开始流散在世界各地。7世纪,阿拉伯帝国接管了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不断迁入定居。进入19世纪后,由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大规模垦殖活动,巴以冲突逐渐凸显。


简言之,这一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947年前的小规模冲突阶段

19世纪末,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驱动下,大批犹太人开始进入巴勒斯坦地区。随后,移入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开始与当地阿拉伯人发生小规模冲突。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竭尽努力”。该宣言为后来巴以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埋下了隐患。

      

第二阶段:1947-1982年的大规模冲突阶段

1947年,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分割为两个国家,一个阿拉伯国家,一个犹太国,并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随后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爆发了五次战争,史称五次中东战争。这些大规模战争导致大批巴勒斯坦人离开巴勒斯坦地区,成为流散于世界各地的难民。1978年9月17日,在美国卡特政府的斡旋下,埃及与以色列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自治机构,为巴勒斯坦争取到有限的自治权。但由于协议未能解决双方关切的核心问题,巴勒斯坦方面拒绝接受该协议,认为该协议与“犹太复国主义敌人结盟,危害巴勒斯坦事业和阿拉伯民族利益”,呼吁“坚决抵制”这个“阴谋”。在这一阶段,双方冲突剧烈,战争多次发生。

 

第三阶段:1982-1993年,和谈准备时期

在这一阶段,阿拉伯国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982年9月,阿拉伯国家在摩洛哥的非斯召开了第12届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非斯宣言》。这份文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后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拆除1967年以来以色列在阿拉伯领土上建立的犹太定居点。这种以1967年为基点的条款等于间接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就这一阶段冲突双方的变化来看,巴勒斯坦方面于1988年在阿尔及尔召开全国委员会第19次会议,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接受两国方案,接受联合国181号决议,并承认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宣布巴勒斯坦建国,首都为耶路撒冷;亚瑟·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总统。自该年起,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态度大幅度缓和,承认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存在,阿拉法特还承诺此后对以斗争“尽量不把石块战升级为枪战”,也不再公开针对以色列建国进行抗议。

以色列方面,1992年6月,以色列左翼政党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取替利库德集团成为以色列执政党。以色列工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倾向于西方社会主义,它承认巴勒斯坦人的自决权。时任工党领袖伊扎克·拉宾上台后同意“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而不是像利库德集团那样一直坚持必须采用“和平换和平”原则。这一阶段中,巴以双方的态度都相对缓和,从而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谈判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1993-2006年,后“奥斯陆”时期

1993年9月13日,《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又称《加沙地带——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奥斯陆协议》)在美国白宫签署,这标志着巴以问题进入了新阶段。该协议签订后,巴以双方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巴勒斯坦方面重申将阻止对以色列暴力袭击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恐怖活动的打击。随后不久,拉宾在特拉维夫的聚会中被极端分子刺杀。1996年,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利库德集团赢得了大选,从而使和平进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1996年9月4日,阿拉法特与内塔尼亚胡第一次会面。会面后阿拉法特表示:“我们将致力于与以色列合作……内塔尼亚胡先生和我将一同推进和平进程。”199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通过修宪决议,删除其中消灭以色列的条款。然而,双方关系缓和的时间非常短暂。随着内塔尼亚胡政府执政时间的加长,巴以互访逐渐减少,互信逐渐降低。

整体来讲,在和平协议签订后的这一阶段内,巴以双方的关系相对缓和。但由于和平协议与和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巴以问题,而是将一些重要争议留到最终谈判时再解决。同时又要求在最终协议达成之前,双方不得采取单方面行为改变现状,因此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的优势地位,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占领并没有改变。因此,巴以双方仅处于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和平进程依然存在重大的冲突隐患。


第五阶段:2006年至今,震荡时期在2006年的巴勒斯坦地区立法委员会选举中,主张对以色列采取强硬政策且被以色列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抵抗运动”(以下简称“哈马斯”)赢得了胜利。哈马斯在这次选举中赢得了132席中的74席,成为巴勒斯坦政府名义上的执政党。但是,这一选举结果却遭到了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抵制。阿巴斯领导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下简称“巴解组织”或“法塔赫”)拒绝加入哈马斯政府,由此造成了巴勒斯坦统治当局内部延续至今的分治状态。

哈马斯由加沙的穆斯林兄弟会演变而来。在成立初期,它是一个非政治组织,从事大量的宗教宣传、社会福利等活动,在清真寺、医院、学校等地进行宣传,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实行慈善救济、提供必需品与公共设施服务。哈马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下层民众之中影响力巨大。在以色列军事占领和政治高压统治下,加沙地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政治社会环境。[50]哈马斯充分利用这一局势,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组织。在“巴解组织”与以色列达成和解后,哈马斯仍坚持否认以色列在地中海与约旦河之间的生存权,也不愿与以色列实现真正的和解。

由于哈马斯激烈的反以政策,加上极端的暴力斗争手段,以色列拒绝承认该组织的合法地位。并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多管齐下,对哈马斯政府进行封锁、孤立与打压。自2007年哈马斯赢得加沙地区控制权以来,以色列对该地区进行过多次军事打击行动,双方之间曾多次爆发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