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新时期、新时代还是有一个大后方的概念的。”这是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建设好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大前方”,也要建设好西北、西南、成渝这样的“大后方”。如果我们的主要家当都摆在沿海一带,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就会受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安全就会受到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必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个强大的战略大后方。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战略大后方提供强大的资源供给和保障。西部是我国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钒钛稀土、磷肥钾肥的主要蕴藏地,更是石油、煤炭战略后备资源之所在。西部地区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原煤产量占59.4%,天然气产量占79.6%,发电量占37.9%,谷物产量占24.0%,棉花产量占90.1%,油料产量占31.2%。大有大的优势,大也有大的难处。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发挥西部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的独特优势,打造好初级产品供应基地,做好粮油、能源、资源等重要物资的供应保障。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战略大后方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难点在于西部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其中西部地区脱贫人口5086万,占比51.38%;脱贫县568个,占比68.27%。2021年公布的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完成以后,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农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生活。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从守好国家战略大后方的高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战略大后方发挥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绽放多彩人文之韵。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西部地区就有44个。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藏历的新年,都是热闹非凡的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着多彩的文化基因。西部地区文旅资源丰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大瀑布景观等使人们流连忘返,庄重磅礴的贵州侗族大歌、热情奔放的陕北腰鼓、粗犷豪放的秦腔、神奇精彩的川剧变脸等吸引着全国游客的目光。因此,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发挥战略大后方多民族人口交织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不断增进团结和谐,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战略大后方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保护好长江黄河,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西部地区地处长江与黄河上游,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是西部地区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责任义务。为此,需要广袤的战略大后方持续用力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抓好田长制、林长制、河湖长制各项重点工作,以敬畏自然的态度守护好山林草原、以酿出美酒的标准守护好清江碧水。
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战略大后方拓展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近几百年的实践来看,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内部原因外,外部干扰也是造成这些国家现代化进程迟缓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1964年起我们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目的就是在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工业体系。今天这个战略大后方的概念和意义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拓展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回旋空间的任务依然没有变。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能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战略大后方做支撑,新时代广大西部地区也能担当这一重要职能。要瞄准打造全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和“第五极”,把广大西部地区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心、重大产业链供应链备份基地、重要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腹地。
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在今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战略大后方建设需要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方面进一步总揽全局、谋篇布局。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生态人文、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兴增长点。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快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支持重庆、四川、陕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鼓励甘肃、陕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引导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地区要自觉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应发挥院所高校众多、科教人才资源富集优势,打造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要加快在西部具备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创新载体。进一步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产业链供应链备份基地。西部地区要担当维护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时代使命,发挥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门类齐全和市场腹地广阔优势,形成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要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并与之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建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腹地。西部地区要担当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时代使命,发挥粮油大省、生猪、畜牧、能源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强重要物资供应保障地。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长江、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研究,培育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水利、风力、光伏、氢气、天然气发电就地消纳。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升清洁电力输送能力。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现代化生态牧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支持发展生态集约高效、用地规范的设施农业,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关中粮仓”和高原牧场。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