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系列丛书
《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讲演录(一)》
石经海 赵春雨 主编
ISSBN:978-7-5227-2715-8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
为纪念学科成立70周年并推动刑法治理现代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于2022年策划和主办了16期“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在线系列讲座,邀请我国老中青刑法理论或实务工作者近百人作为主讲人、主持人和与谈嘉宾,围绕“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主题,就刑事立法模式、刑事立法观念、刑法解释理论、因果关系理论、企业合规改革、人工智能刑事应对、数据安全治理、自动驾驶刑事风险、量刑制度构建等刑法领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些主题,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共同就如何进行中国特色刑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如何基于我国本土实际进行刑法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如何开展新类型、新领域的犯罪治理与社会风险应对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形成了本极具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讲演录成果。
主编简介
石经海,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带头人、量刑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集刊《量刑研究》主编,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法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的实践困境与模式创新研究”(2020年)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刑法应对研究”(2020年)主持人,西南政法大学“刑法治理现代化重大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犯罪学及相关跨学科,重点关注量刑、毒品问题治理、有组织犯罪、刑法治理的本土化与现代化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著有《量刑的个别化原理》《刑期折抵制度研究》《黑恶犯罪治理研究》等著作。
赵春雨,律师,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盈科全国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刑事业务研究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法律硕士兼职导师,担任《“盈”的秘密》《刑法之声》等系列作品主编、副主编。
图书目录
序言 梅传强
前言
会长致辞 贾宇
第一讲 陈忠林:中国刑法基本理论本土化的方向、路径与原则
第二讲 徐岱:中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第三讲 黎宏:企业合规刑法改革的中国路径
第四讲 彭文华:刑法制裁体系之现代化与本土化
第五讲 刘仁文:再谈强化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性
第六讲 童德华:中国刑法立法如何走向现代之后
第七讲 魏东:中国刑法解释学理论体系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第八讲 何荣功:轻罪立法的中国问题与选择
第九讲 于改之:从控制到利用:刑法数据治理的模式转换
第十讲 时延安:数据安全的刑事治理路径选择
第十一讲 周光权:中国刑法立法模式的思考
第十二讲 车浩:立法论思维与解释论方法
第十三讲 王志远:当代中国刑法社会机能的本土化选择
第十四讲 孙万怀:刑法规范论证的客观主义法哲学立场
第十五讲 付玉明:自动驾驶事故风险的刑事治理:技术、法理与归责
第十六讲 石经海:量刑制度构建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期待,积极开展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优质的法学理论研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法学界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为此,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在成立70周年之际,在前功勋刑法学科带头人陈忠林教授的直接推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领导和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统筹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在2022年5月至12月期间,精心策划、筹办了面向全国的“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在线系列讲座,邀请全国近百名著名专家学者专门就“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与广泛的学术对话。
“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在线系列讲座由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主办。在16期讲座中,有幸邀请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原院长 (刑法学科带头人) 陈忠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 法室主任刘仁文研究员、清华大学的黎宏教授和周光权教授、 北京大学的车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延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等20余位校内外的教授。16期讲座基本上覆盖了刑法学界的老、中、青三代刑法学人,贯通了刑法理论与刑事实务,总人数近百人,阵容非常强大,无论是数量还是分量都堪称学界顶配。
在16期讲座中,学者们围绕“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激烈的研讨和深入、理性的批判。所研讨的具体内容涉及中国刑法基本理论本土化的方向、路径与原则,中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本土化,企业合规刑法改革的中国路径。刑法制裁体系之现代化与本土化,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性,中国刑法立法如何走向现代之后,刑法解释体系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轻罪立法的中国问题,刑法数据治理的模式转换,数据安全的刑事治理路径选择,中国刑法立法模式的思考,立法论思维与解释论方法,当代中国刑法社会机能的本土化选择,刑法规范论证的客观主义法哲学立场,自动驾驶事故风险的刑事治理,以及量刑制度构建之现代化与本土化等。这些内容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当下与未来同步,不仅是当前刑法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是中国特色刑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问题,更是推动刑法治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问题。
在这16期讲座中,形成的思想碰撞、凝聚的学术共识、引发的理论思考、带来的实践启示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是这场学术盛宴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这对于推动刑法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是一个未竟的宏大话题,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面对国家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这一问题研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本次在线系列讲座虽已落下帷幕,但对“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话题的学术研讨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因为这一话题下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有太多的话语需要厘定、有太多的制度需要完善。因此,为了学界能够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实的基础、更优的方法对“刑法治理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系统、全面的学术研讨,《刑法治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讲演录(一)》对16期学术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尽量“原汁原味” 地呈现讲座的精彩内容,让学界在回味经典的同时,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