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6-12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6月3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与实践意义,探讨新时代如何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向前发展。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刘越/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在给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这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社科理论界深化首都文化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北京社科院作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和首都高端智库,努力肩负起宣传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使命。希望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进一步的深化理论研究阐释,要列出重点选题,统筹研究力量,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及首都实践,申请重大课题,开展相关研究;不断提升决策咨询能力,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言献策;创新宣传宣讲,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立习近平文化思想宣讲团,为扎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营造浓厚的氛围。

  在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与巩固文化主体性两大命题在理论逻辑上紧密相连,深化对文化主体性的认识,必须从“两个结合”中寻找答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李媛媛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得到巩固,更加理性自觉的主体性。5000多年薪火相传的文明史,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稳定内核与强韧生命力,但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才真正激活了中华文明,明确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文化与文明也在逐步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文化主体性也愈发强烈,文明发展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

  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还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历史中寻找线索,以传统照亮未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翔表示,“和平性”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特性之一,是我国“文化基因”在当代的显性表达,其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至今的“节制”传统。张翔分析认为,在历史演进中,这种“节制”推动了不同区域、文化与民族之间的融合,并在多元一体融合的民族格局中自然演变成为我国“文化基因”组成部分;在当代,经由“第二个结合”的演进路径,“节制”的含义又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为对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外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两者相互呼应,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也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拓展了新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李媛媛表示,这正是文化主体性的深刻反映。文明就像一条河流,在流经不同地貌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但无论如何,源自其源头的本质不会改变,并将永不停息,向前奔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同样表示,中华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演进,更与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特有的整体思维、仁学思想、文化包容性等,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精神与品格,这种文化品格在我国现代化探索中显现出强大的文化优势,从而创造了现代化道路的新样态。

  习近平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晏晨表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本国历史文化的养料,解决了外来理论和本土传统深度融合的问题,推动了其向更深层次的理论升华。第二,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文化主体性,通过批判的继承,中华民族经历了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过程。第三,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即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当代文化新样态。

  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文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这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首都社科理论界深化首都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表示,作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和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近年来持续作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扎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营造浓厚氛围。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具体的文化样态作为桥梁,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围绕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逐渐探索出新的路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仲山表示,当前,北京已搭建起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发展框架,形成“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逐步融于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通过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窗口,搭建起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传扬泱泱大国的文明之声。

  新时代,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还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景俊美表示,在文艺创作、戏曲发展领域,守正创新理念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守正”,即坚守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坚守主流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关注个体的精神需求;“创新”则是以此为基础推进文化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有机融于当代社会,根据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创作,使文明作为“活”的有机体,不断摄入新的养分,在革故鼎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