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管理列表 >经济管理详情

锚定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9
收藏 纠错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展现出更高的发展效能,更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重大要求。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需要把握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聚焦高技术,以前沿技术突破为动力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代表着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领先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发明专利申请量、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一次生产力的跃迁都建立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扩散和广泛应用基础上,这些技术的产业转化和应用形成先进的新型劳动工具,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形成的新兴产业成为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些技术影响范围广泛,引领各行业各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同时,这些技术交叉融合、相互赋能,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面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聚焦高效能,以生产效率提升为标志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要素组合效能,带来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我国优质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和环节向高生产率、高边际产出部门和环节转移,各种要素的单位产出将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也将大幅提升。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3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从72817元/人增长至161615元/人,年均增速约为7.5%,经济体系整体产出效率不断提升。

回顾历史,每一次生产力能级的跃升,都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劳动工具的进步、劳动对象的拓展以及三者组合方式的优化。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据成为关键的新型生产要素,推动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资料不断涌现。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强大赋能下,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显著改变,“人+人工智能”使劳动者的创造性、能动性和劳动效率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前沿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赋予生产制造设备更多自动化和智能化功能,使其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自主完成更多复杂任务,不仅有助于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通过智能排产,模拟和预测生产资源调配、在线检测,实现企业各业务单元以及供应链各企业间的高效协同,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聚焦高质量,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快速增长势头,数字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成为出口亮点。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家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工业企业18.3万家,培育国家级示范工厂42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超过1万家,“灯塔工厂”数量占全球总数的40%。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传统产业低端低效、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从历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催生出一批新产业,带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更迭,新的通用目的技术会赋能传统产业,推动经济体系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增加产品功能、拓展增值服务,在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能耗和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供应链响应速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附加值、更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具有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特征。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等新技术新产业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工艺和设备升级,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耗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形成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建立健全支持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体制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举,持续完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多技术路线探索;提升创新人才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决策和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潜心研究的环境。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资金、概念验证基金、种子基金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金融支持模式。加强技术供需平台的渠道建设,积极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企业家与科学家实现深度对接。三是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加快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创新,支持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改造升级,塑造竞争新优势。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