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库资讯列表 >文库资讯详情

荐书|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发布时间:2024-10-08
收藏 纠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促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礼仪风范,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界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也渐有积壤成山之势。尤其围绕孔子教育思想的多角度探析,更是学者们开展研究的重要取径。但管见所及,从“孔子之叹”角度系统探析孔子思想的研究尚付阙如。本书以“孔子之叹”为切入点,对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孔子之叹”是孔子一生中所作的叹辞。这些叹辞散见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诸多经典,按照情绪表达的不同,有感叹、赞叹和嗟叹之分。“孔子之叹”的产生与春秋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经济方面,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主、多种农作物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铁犁牛耕”的技术得到了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原有的公私界限,旧的生产关系逐渐瓦解。在政治方面,周朝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力量逐渐减弱,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由周初比较可靠的父子兄弟关系转变为邦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小宗之间的等级秩序名存实亡,各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他国的土地。在礼乐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对诸侯与贵族阶层的约束日趋衰微,社会伦理失序,面临“礼崩乐坏”的局面。具体到孔子生活的鲁国,在国际与国内形势方面,鲁国此时已沦为军事上的二流国家,折冲在齐、晋、吴等大国之间,暂时维持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国内的军政大权则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家大夫手中。“礼崩乐坏”、战乱纷杂的时代状况注定了孔子所提倡的王道政治很难得到推展。因此,他的一生颇多叹辞。根据主题不同,本书将“孔子之叹”分为:为学之叹、为政之叹、为教之叹和为道之叹,并分别对其内涵及教育意蕴进行了探究。


“为学”是儒家进德修业的第一要事。就孔子的“为学之叹”来看,他推崇“志于道”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其中,“道”指人道。它源出于天,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其核心内容则是以提升道德修养、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仁”。“仁”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爱人”,是各种德性的总和,以礼乐为外在表现。“道”与“仁”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的不同面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志于道”就是“志于仁”。在为学典范方面,孔子主张以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周朝的文、武、周公以及当代的子产、晏婴、蘧伯玉等为榜样,以“好学不倦”“乐以忘忧”的积极态度学习儒家之道,并有意识地避免消极态度的影响。这些对当代学者为学地位的确定、道德典范的树立和学习态度的确立具有一定的价值。


“学而优则仕。”先秦儒家认为,学者学有所成后,便应该入仕为官,通过办政治来利益天下。但彼时正值战乱纷杂、伦理失序的春秋时代,孔子周流列国十余年,仍然没有得到入仕行道的机缘,因此颇有“礼崩乐坏”与“时无君子”之叹。但在周流四方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政治状况和执政者素养的观察与反思,孔子建立了一套以“德”为主体的治国之道。他认为,为政者应该从自身道德出发,通过“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采用礼乐仪式来规范百姓的行为,对百姓的道德养成形成巨大感召,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风美俗的形成。在为政次第方面,办政治应该以“正名”为前提,以“信”为侧重点,按照“庶—富—教”的次序,最终达到“无讼”的理想境界。这些内容对学者“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感的养成,“勉强而为之”的淑世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的垂范与“无讼”的社会理想的树立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认为,如果为政的道路走不通,就可以通过为教的方式来教化生徒,实现人生价值。从孔子“为教之叹”来看,他的为教方法包括“叩则鸣”的问答法、“侍坐言志”的讨论法、“从游论道”的参观法、“历事而教”的实践法等。他的为教内容以《诗》《书》《礼》《乐》为基础科目,以《易》《春秋》为高阶科目。他对弟子的“贤能”之处进行了赞叹,对弟子的“不肖”行为进行了慨叹,对弟子的“早夭”进行了惜叹。这些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确定、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为学、为政、为教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为道的过程。孔子的“为道之叹”意味着君子应该意识到“为道”的必要性,以“谋道不谋食”为原则,通过“一以贯之”的路径,实现明道的目标。“为道”可分为“内圣”与“外王”两个向度。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内圣”,比以实现社会理想为目标的“外王”,具有更优先的意义。因此,君子即使在贫困潦倒之时,也能“安贫乐道”;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能“笃信守道”。孔子经历了从“积极入仕”到“勉强行道”,再到“大道难行”,最后到“大道未行而己身将殒”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他行道救世的执着与坚守。这些内容对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仁者爱人精神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640 (7)

傅茂旭 著

定价:68.00元
ISBN:978-7-5227-3966-3
2024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孔子之叹”是孔子一生所作的叹辞,可分为赞叹、感叹和惜叹。这些叹辞是孔子思想感情的深层次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教育价值。近年来,随着政府提倡与民间崇尚,学界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日渐丰富。然而,从“孔子之叹”出发,系统探究孔子思想的研究为数尚少。

本书以“孔子之叹”为切入点, 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将孔子叹辞按照不同主题分为“为学之叹”“为政之叹”“为教之叹”和“为道之叹”,提炼并分析了其中的逻辑链条、哲学思想和教育意蕴。“为学之叹”章主要探讨了孔子叹辞中所推崇为学志向、为学典范和为学态度。“为政之叹”章着重解析了孔子叹辞中所蕴含的治国之道、为政原则、为政次第和为政目标。“为教之叹”章系统揭示了孔子叹辞中的为教方法、为教内容和师生关系。“为道之叹”章从根本处着手,总结了孔子叹辞中的为道之要、为道原则、为道路径和为道目标。这些对当代教育中为学地位的确定、学生淑世精神的培养、师生之间关系的处理、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傅茂旭,男,山东东平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等。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以第一作者在《高教探索》《中国高等教育》《高教发展与评估》《黑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