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会工作整合之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0-14
收藏 纠错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工人运动与工会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会以“团结全国工人,图谋工人福利为宗旨”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动员广大工人阶级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发挥革命柱石作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提出的重要方针。在如何依靠工人阶级的问题上,刘少奇指出“依靠工人阶级就是依靠总工会、分工会和各级工会在群众中的信仰……工会是党与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工会在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指引下,深入探索并确立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任务与方针。这一探索过程反映了党和工会对当时工人阶级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动态认识。

  统筹部署工人运动两条战线

  1948年8月1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六次劳大”)在哈尔滨召开。中共中央向大会发表祝词,指出在国内外反动势力即将“最后崩溃的时候”,全国工人阶级的最大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独立自由强盛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工人阶级担负着不同任务。解放区工人阶级要“在毛泽东同志著名的经济方针,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之下,振兴工业,巩固解放区,支援前线”。解放区的政权(国家)、企业(特别是公营企业)、工人间的关系不是压迫对抗的关系,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与工人生活的改善是统一的,因而“解放区的职工运动是在一种完全新的条件之下进行的”。解放区的工人要有高度觉悟,工人运动坚持维护全体人民长远利益政策、反对各种自私自利的错误方针。具体而言,解放区职工要以领导阶级的站位,以主人翁的新的劳动态度对待劳动,担负起发展工业这一特别重要的任务;立足战时环境,“更应当吃得苦,做得多。对于工时、工资、劳动保护和福利事业等,应当自觉地避免超过战时经济条件所许可的过高的要求”。

  国统区工人阶级则要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政权进行斗争,配合解放军的进攻,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帮助民主政权接管城市。具体而言,国统区工人运动在强调与反动政权坚决进行斗争的同时,也要协助民主政权接管城市、派人到解放区学习生产管理经验,以推动城市解放后能够快速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立足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对处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损害之下的民族工商业进行保护,“然后要求这些资本家适当的改善职工生活待遇,以达到劳资两利的目的”。

  “六次劳大”在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指导方针下依据工人阶级队伍状况作出的科学决策,受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职工的拥护与支持。

  积极探索工会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继续沿袭“六次劳大”以来的方针。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区域显性差异不复存在,但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的隐性差异开始显现。例如,1950年7月,中南区解放七个多月时,很多工人由原“国统区工人”转变而来,成分复杂,思想觉悟水平参差不齐。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在中南总工会筹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南区的工会工作》的报告,提出工会的根本任务就是代表工人利益,应坚决站在工人阶级利益的立场。邓子恢指出,当时中南区工会严重脱离群众,没有反映工人利益诉求,存在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对此,邓子恢提出虽然工人利益存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但也存在着矛盾,当这些矛盾出现时,应当首先关注工人当前的生活问题。因此,中南区工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工会,将广大工人组织起来,避免出现脱离工会的倾向。

  1951年4月,东北局组织撰写了《论公营企业中行政与工会立场的一致性》,阐述了在东北这样工人阶级基础较好地区工人、工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工会与人民政府的立场一致。公营企业的行政人员立场与工会的立场也一致,只有分工、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的不同。关于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改善职工生活、行政与工会等的关系问题,现在及以后都存在,但这不是立场问题,只是从不同角度导致的不同看法。行政应明确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思想,杜绝官僚主义;工会应教育工人,提高主人翁意识,明确为企业生产就是为自己的国家而劳动,在国家法令和经济条件许可的状况下谋求生活改善。东北地区解放最早,国营企业民主改革完成也很早,工人的思想觉悟较高。这是以东北局为代表的关于工会理论所依据的实践基础。

  不同地区围绕工会立场与工作方针提出的看法,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会工作理论问题的探索。这一探索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的要求与不同地区职工思想政治觉悟差异之间的问题,刘少奇将其总结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与工人群众之间对于工会的看法上的区别”,这是工会工作的一个基本问题。

  提出工会工作新任务

  经过对不同地区关于工会工作理论问题的探索,党中央着重强调工会工作必须坚持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不动摇,工人待遇的改善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发生显著变化,职工生活也得到改善。工会通过民主改革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不断增强工人阶级凝聚力,广大工人通过纳献器材、抗美援朝、增产节约等运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各项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赋予工会工作以权利保障,职工队伍的区域隐性差异迅速消弭。

  1953年,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工会七大”)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会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在给“工会七大”的祝词中强调,工人阶级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国家经济计划;必须要加强工人群众共产主义教育,提高工人觉悟;必须要经常、密切关心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福利和工作条件。以此为指导,“工会七大”强调:在国家建设新时期,工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密切联系广大工人群众,成为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工会既要关心工人的生活福利,又要发挥共产主义大学校作用,将工人运动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相融合。工会要加强对工人的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工人投身国家建设,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业计划,助力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工农联盟;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为国家的工业化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工会七大”形成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并在其基础上改善职工生活的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明确了加强职工教育、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之间的关系,消除了认识分歧,为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基础,“工会七大”明确了各项任务,包括工人阶级参加劳动竞赛以促进生产建设提升、参与国家法令法规制定、维护职工物质和文化福利、私营企业中促进生产与维护工人权益、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等内容。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会工作经历了从区域差异到全国一致的整合过程,最终实现了工会工作方针的整合。这为工会加强组织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工会带领广大工人从支持革命到投身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奠定了组织基础。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会团结工人阶级从革命的阶级柱石到政权建设的社会支柱的角色转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驻华外交档案中的中国共产党史料整理与研究(1920—1936)”(23BDJ0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