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游方道士与游方诗创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0-14
收藏 纠错

  “游方”在道教文献里有多重含义,一是《庄子》所说的冥游物表之义,在早期道教文献里多采纳此义;二是行脚参学寻访明师,又称“云游”,多为唐宋以后的道教所采用。游方道士曾普遍活跃于唐五代以降的中国大地上,中唐之后的“八仙”传说中,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蓝采和都是经典的游方道士形象;唐五代之际,则有马自然、刘海蟾、谭紫霄;内丹学派鼎盛之后,游方成为修行的必要途径,全真教南北宗的游方道士遂成为常见的社会角色。白玉蟾、张三丰可谓史上最著名的游方道士,清代的王常月、刘一明则以其数十年的游方经历而震动四方。游方道士在云游过程中,经常会撰写一些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通俗易懂,语含意趣,颇具审美趣味,成为道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描述云游生活

  并不是游方道士创作的所有诗歌都可以称作“游方诗”,具体要视诗歌的内容而定。张伯端也经常处于云游的生活状态,他的《悟真篇》基本上是诗词作品集,但多数都不是游方作品。“游方诗”从内容上划分,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描述云游生活类,二是描述云游中的风景名胜类,三是在云游中用于传播教义的通俗作品类。从诗歌体裁上分大概有两类:一是诗、词、曲类的雅文学,二是道情类的俗文学,需要通过吟唱进行传播。

  直接描述云游生活最典型者当推白玉蟾的两首《云游歌》,其一云:“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说着这般滋味苦,教人怎不鼻头酸。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师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不觉行行三两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初到孤村宿孤馆,鸟啼花落千林晚。明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渐渐来来兴化军,风雨萧萧欲送春。”诗中将游方途中的艰辛以及游方的行程都详细记录下来了。可以说,白玉蟾是最早具有游方的自觉意识,并把游方生活记录下来的道士之一。

  后世有些游方道士也踵起效之,如清代著名全真道士刘一明撰写了《韬光歌》:“我曾韬光在灵州,儒衣儒冠暗里修。虽然埋名亦隐姓,难免世人口咻咻。我曾韬光在宁夏,破衣垢面夺造化;搬砖弄瓦妆疯癫,一心要成宝无价。”在这里,“韬光”即在游方时敛去光芒之义,他用重章歌行将自己二十余年的游方历程基本上和盘托出。

  游览名山胜迹、寻访洞天福地,是道士游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些有较高文学素养的道士喜欢创作咏怀古迹、山水的诗词,以抒方外之趣,其作品往往也有其独到之处。白玉蟾的《武昌怀古十咏》,刘一明对陕西凤翔府、甘肃崆峒山的咏怀诗,都是洋溢着烟霞气的组诗,但最引人注意的则是清初游方道士赖呆先生的诗集《云游草》,该集共五卷,其序言中说:“夫赖呆先生,淡泊为怀、恬退为志者也。一自丙辰以后,更加摒绝人事,凡足迹所至,惟以偶题寄兴,游戏人间。”赖呆先生常年游方,穿梭于王室与古庙之间,经过之处大多留题寄兴,可以说这五卷作品是游方诗的结集,也是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以游方诗为主的道教文学集。

  赖呆先生创作中不乏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诗歌,如他在康熙十八年春游方,自北而南,路过无锡惠泉,看到前人题咏,随即口占一首:“看碑何事肯羁留,数数前人几辈游。几辈游人不复返,惠泉水逝日悠悠。”又如南行经过苏州浒野关时即兴一首:“橹不摇来也不歌,且停桂棹荡清波。试看小大船儿有,空载月明客极多。”前诗取意于前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后诗意境则近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自道士口中说出,便又多了些“诸法无常”的宗教味道。语虽平易,而寄情方外,颇含意趣。

  游方道士在云游途中经常要宣传教义,这时需要吟诵一些通俗歌曲,这些歌曲种类较多,其中以道情为主。道情是道士传道、募化时所唱的歌曲,其源头可上溯于唐代的道曲,但其确凿的起源则在金元之际兴起的全真教。道情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道情诗歌,包括诗词散曲;其二是说唱道情,属于叙事文学范畴,其载体有宝卷等;其三是道情戏,属于戏曲范畴。道教最出名的道情创作者是张三丰,他创作的《五更道情》《无根树》流传甚广,后世仿作者也有不少。道情与道教游方群体密不可分,他们在游方募化时,手执渔鼓简板,随口而歌,一如《红楼梦》里唱着《好了歌》的跛脚道人。跛脚道人是曹雪芹创造的游方道士的经典形象,可见游方道士演唱道情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旨在劝善规过

  游方诗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游仙诗相比,其文学价值虽然逊色一些,但却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游方诗的创作群体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普通道教信徒,而是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游方道士。其次,他们创作的场景是在云游途中,与平常的逆旅游客不同,他们往往风餐露宿、岩栖穴处,虽然也往来市井,但是流动性极强,是一个堪比终南隐士的隐秘存在。此外,他们对作品的文学性要求不高,造语平淡、格律不工比较常见,但也不必对之苛责。他们的诗歌内容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语含意趣,寄托玄门义理;二是直白如话,以便劝善规过。

  清代中期的刘一明是游方道士中的佼佼者,文学创作较多,其作品多载于《会心集》《栖云笔记》中。有些作品是游方途中撰写的,如他在陕西凤翔府(今宝鸡市)游方时,徜徉东湖,登临凌虚台,这两处是苏东坡文坛掌故演绎之地,多处镌刻着迁客骚人的吟咏唱和,千古风流蕴藉。刘一明畅游一番之后,操觚染翰,草就七律二首,其一《游凤翔东湖》云:“方塘一片本源泉,绿水清波映碧天。花柳旁开妆美景,鱼鸢乐趣引飞仙。伊人宛在出尘地,君子兴怀养性禅。半夜天心明月照,寒光布满锦城边。”其中的“方塘”取典于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这里喻指大道本源;“鱼鸢乐趣”取典于《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里形容万物各得其所。

  将“飞仙”“养性禅”等因素综合起来看,此诗的宗旨指向儒释道三教圆融的思想境界,寄托了全真教的教旨。其中的“半夜天心明月照,寒光布满锦城边”一句,将修行义理蕴藏于真实景象之中,在内丹学体系里,“半夜”是正子时,是一阳来复、大周天成就的时期。“天心”则既指天空中央,又指与“人心”相对的本心。“明月照”则可以指代自性光芒的朗照。所以,上半句既是实写明月在天,也是虚写内丹成就之后的境界。结合全诗,写尽种种风光,以半夜月明结尾,给人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意境美,这句诗很容易令人想起近世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临终诗偈。像这样饱含意趣的佳句颇具审美趣味,在道教文学中应有一席之地,体现了刘一明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

  游方道士为了劝善规过、辅助王化,也喜欢撰写一些语义浅白的诗歌,甚至近乎俚语。与刘一明同时的游方道士董清奇所著的《除欲究本》,是一部游方作品集。汉学家高万桑认为此书是“有关道教伦理规范和道德观故事的汇编”,正像董清奇在阐述此书宗旨时自述的那样:“赤脚道人,终日托钵;十方功德,无可酬答。编一部《除欲究本》的俚言,奉劝世人。”他为了报答游方时世人对他的施舍,特意撰写了此书,因此他对该书的定位是“劝善书”。

  其中的“五言”部分,包括46首诗,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内容大多是劝诫世人摆脱名缰利锁、戒除酒色财气等,宣扬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像“善人天养他,恶人天杀他。生杀虽是天,善恶由自家”等之类的劝善文句,都是市井俚语,空具五言之外壳,而格律韵脚皆所不计。其文学价值较之王梵志的打油诗也颇有不如,但旨在宣扬教化,自然也就结合了明清以来的白话发展趋势,因此语义也就更为直白浅近。

  目前学术界对这类劝善作品究竟是不是诗,仍持不同的态度,有的学者就不把它们归入诗歌作品。但是董清奇在编辑自己的作品时,在序言里自称作品为“俚言”,却又按诗歌正体分为“四言”“五言”“七言”等,可见他虽然自知文学水平不高,但内心也是希望得到一些认可的。既然游方道士非职业文人,我们又何妨将这些诗歌归入通俗文学来对待呢。

  (作者系遵义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