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社科专访】探讨AIGC时代外语教育新路径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11-13
收藏 纠错

  11月1日至3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次理事大会”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举行。在本次大会上,与会学者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时代外语教育学科的发展变革及其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为深入了解AIGC时代外语教育学科的发展情况,11月7日,记者分别采访了参加本次会议的主讲嘉宾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和《外语电化教学》主编胡加圣。

  中国社会科学网:董老师,前不久,您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次理事大会”上分享了“AI时代翻译行业变革与翻译硕士(MTI)教育发展方向”方面的报告。在报告中,您结合翻译行业的发展态势,深刻剖析了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从业者的历史使命、翻译学科的建设蓝图以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您认为,MTI教育在AI时代如何转型升级,才能为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董洪川:近年来,MTI教育在教育规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翻译人才培养也已经取得了诸多突破。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翻译行业不得不直面数字化转型,这对MTI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实施技术驱动的专业变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对于MTI教育的未来发展,我建议,要培养中译外高端翻译人才、对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重视翻译技术类课程等具体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MTI教育在AI时代顺利转型升级,为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胡老师,您认为如何利用AI促进外语教育技术发展,进而推动外语学科转型?

  胡加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改变了教学范式,促进了外语教育学科的整体转型,对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和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外语教育技术学,要通过逻辑图解析其内生动力,并引入“人工智能范式”,即语言与信息技术的智能融合。此外,要重新认识外语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时调整学科定位,结合国家需求培养区域国别人才,积极应对因人工智能大爆发引发的知识贬值和学科危机,让AI真正成为外语教育与学科转型的驱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老师,多年来,您一直关注外语教育学理念中的外语人才培养问题,并在多个场合下阐释当前的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关策略。您认为,未来外语人才要如何做,才能适合时代发展?

  王文斌:外语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不应“用过去的知识教授现在的学生去面对未来”,而应独立思考、拒绝盲从,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勇于创新思维,充分尊重个体的动态性、差异性与多样性,不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潜能。针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现状,我提倡坚持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错位发展、创造差异、彰显特色等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培养创新性与创造性思维,实施学段、教材、理念与评价贯通,促进外语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协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胡老师,请您具体分析一下,语言数据与应用学科有何特点?在学科建设实践方面,语料库研究院是如何做的?

  胡开宝:语言数据与应用学科立足国家战略,对接大语言模型,以信息技术和统计学为支撑,以语料库和数据库应用为基础,具有文理交叉、实证化、数字化等特点。相关的学科建设研究涉及基于语言数据的语言研究、翻译研究、智慧教育研究、人工智能研究等多个领域。学科建设实践方面,语料库研究院通过团队合作与跨单位协同,在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目前,语料库研究院在国家急需的垂直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外语学科的内涵式建设方面,我认为,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的建设是提升外语教育教学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孙美娟 通讯员徐睿 周松/整理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