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以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11-16
收藏 纠错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关键在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核心在于学科专业的布局引领。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回应的关键性议题。

  该书作者田贤鹏长期关注这一议题。其个人专著《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正式出版可谓意义重大。一方面,从分类管理出发,构建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三维分析框架,为研究学科专业布局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政策诉求出发,回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新需要和新探索,可以为学科专业布局提供实践指导。具体来看,该书的亮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从学理层面阐释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内在机理

  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可以有不同的分析结构。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演变以及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作者基于“学术—行政—市场”的分析框架厘清政府和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与调整过程中的主体关系与职责权限,深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相关理论基础。具体来看,该书从学理层面回应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产业结构演化和劳动分工相关理论阐释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关系机理;二是基于人力资源市场相关理论阐释学科专业布局与市场供给需求的关系机理;三是基于行政干预与政策工具相关理论阐释学科专业调整与知识生产创新的关系机理。

 

从实践层面回应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等扎实的实证研究,作者深入探究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指出了学科专业布局失衡带来的结构性人才缺失、低水平的同质化学科专业人才竞争带来结构性失业等诸多问题。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应当立足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类学科专业的布局深化,科学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职能定位,克服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急功近利问题。与已有文献相比,该书从实践层面关注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本土化问题,并且通过访谈、案例与文本进一步挖掘其深层的机制性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多以理论思辨和经验介绍的不足,体现出了扎实的方法论基础和文献资料功底。

 

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改进建议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构成部分。促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不仅是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诉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迫切需要。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逻辑性和政策前瞻性,通过学理研究和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路径。这一方面回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实践诉求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动态监测、反馈和预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提出了基于分类管理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进建议,以解决我国高校人才供给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现实问题。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