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12-13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孙檬檬)6月29日,由黄河流域大学联盟主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承办的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端论坛在济南隆重举行。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有5场大会主题报告、3个平行论坛、36场对话和交流。来自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对“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推动黄河文化保护弘扬传承的重要意义

  开幕式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涛、黄河流域大学联盟副秘书长孔春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刘少华、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宪文先后致辞。

与会领导致辞。主办方供图。

  他们表示,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端论坛的举办,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具体行动,又是加快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全力做好黄河文化研究阐释,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核心价值和时代特征,培育更多特色研究方向和优势学术团队,力争多承担一些标志性科研项目、多产出一些高水平学术成果,切实提升在黄河文化研究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全力抓好黄河文化铸魂育人,通过成立黄河文化教育共同体,进一步深化与沿黄高校的务实合作,加快推动黄河文化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切实营造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共享者,真正让黄河文化世代传承,让九曲黄河永续流淌,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关切

  在主旨报告阶段,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从远古社会、古代社会、当代社会的历史角度解读了黄河文化的时代意涵,提出当代黄河文化应包含生态安全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生态工农业文化三方面的生态意涵。强调黄河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在国际或全球平台上去传播、去分享、去共创,从而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与会专家作主旨报告。主办方供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深入探讨了黄河的自然河义项,强调了黄河作为自然河流的复杂性与治理的重要性;分析了东汉以后的黄河安流局面,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安流状态存在的原因;详细阐述了黄运关系,为黄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晖从黄河文化竭诚为民的人本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崇德尚品德性文化、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无畏无惧的坚毅品格及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九个方面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强调应重点发挥黄河文化的价值引领、精神激励和教育实践作用,积极培养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胡英泽以系统方法论整合各学科成果,全面阐述黄河文化内涵,特别是针对山西作为黄河中游重要区域,重点从山西黄河河运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研究探索,弥补现有研究不足,使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黄河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

  在黄河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分论坛上,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了黄河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谢军教授的报告阐述了黄河治理文化的内涵、山东黄河治理文化资源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实践。

 

分论坛一黄河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主办方供图。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华松提出将鹊华之间打造成为国家黄河经典景区设想。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体育与音乐学院院长苏华从六个方面阐述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创新。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芦珊阐述了黄河流域彩陶图式演进。宁夏师范大学副教授马军丽详细介绍了关于宁夏黄河流域语言特色的相关研究。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杜庆余从五个方面探讨黄河文化传承保护的策略。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楚国帅教授和宁夏大学文化旅游研究中心讲师李波则探讨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和方法。西北师范大学讲师周忠强讲述了中古陇西李氏的文化传统。运城学院音乐系助教高雨从永乐宫纯阳殿乐舞图像的文化内涵、物质表达与视觉传达、动作特征与身份逻辑等三个方面深入解析黄河文化的艺术表现。

  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就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分论坛二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办方供图。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许崇庆从“向新向绿”的挑战、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需要注意的协同方面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系主任肖华斌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山东段生态系统恢复力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揭示该区域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挑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学部副主任潘景山在报告中建议应加快推进建设黄河模拟器,推动黄河流域间算力共享与科研合作。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伟从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和战略支撑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黄河流域新污染物治理。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魏伟认为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引擎,对黄河流域城市的能级提升具有显著深远影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祝奉明在系统观念视域下分析了黄河大治理的实践进路,为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方法论指导。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静强调党的领导在黄河保护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研究员齐拓野从治水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和治理文化三个方面,搭建起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路径。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古帅从山东黄河管理权归属之争、分段管理及其权责归属和河政河工腐败奖惩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晚清时期山东黄河河道管理。山东师范大学讲师张晓波通过回顾1947年冀鲁豫解放区黄河安澜庆祝会,展现了黄河治理与群众动员的密切关系。

  黄河文化与大思政课建设

  在黄河文化与大思政课建设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就黄河文化与大思政课建设进行深入讨论。

 

分论坛三,黄河文化与大思政课建设。主办方供图。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玉梅从青岛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构建“三全育人”的培养格局体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黄河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聊城大学教务处处长马中东提出依托黄河文明,建设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工作思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经管学部主任李晔从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时代背景、协同之路、信息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双化协同的山东基础与实践共四个方面阐述了促进黄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士鹏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性角度,探讨了黄河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月娥讲授了酿酒、造纸、印刷等传统非遗技艺文化传承与保护。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天弘分享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黄河情怀为中心,在思政课中讲好黄河文化的教学实践。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燕生东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山东探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的报告,从六脉圣河、文化特质和中华复兴等三个方面强调黄河文化与中华复兴的关系。山东协和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陈冬颖从具体建设内容和实施成效介绍了山东协和学院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探索。山东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馆馆长王术青介绍了自己收集黄河文化史料的艰辛历程,阐述了对黄河文化尤其是黄河碑刻文化的独特理解。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京伟的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大力弘扬传承黄河文化精神。

  “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实关切


闭幕式。主办方供图。

  闭幕式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社科处处长贾永飞、山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袁丽娟等分别对三个分论坛做了简要小结,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务处处长李金红对本次论坛作了全面的学术总结。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2024年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有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富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与会者的视野,也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在广大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动力。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