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理响中国】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三重逻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2-17
收藏 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我们构建以时代为观照、以中国为观照、以世界为观照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遵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知识本位、中国本位和世界交往本位三重视野开展综合性考量后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研究范式,是一套自主概念和规律的理性建构,确证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逻辑、战略逻辑与世界逻辑。在这三重逻辑中,基础在“知识”,核心在“战略”,关键在“世界”,三者共同“言说”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逻辑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念传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了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这一意义上,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然蕴含三层文化内涵:首先,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属性正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其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传承者,亦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主要力量;最后,自主知识体系反映了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经过吸收与筛选后的知识性成果。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民族精神的具象表达。个体始终置身于其所属国家、民族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之内,个体的生命历程和自我记忆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和集体记忆紧密相连。在特定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经历与集体记忆中,蕴含着苦难、奋斗与愿景,并形成特定的文化遗产与精神栖息地,凝聚成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内核。民族精神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根”与“魂”,内在地要求自主知识体系反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刻画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印记,为构建与各民族文化认同相契合、与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深刻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的学术成果。它不仅标志着民族理性的逐步成熟与自我治理的全面实现,也是文化软实力和生活方式理论化表达的关键体现。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为此,中国亟须以信息时代为基点,构筑全新的自主知识体系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在信息时代,任何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均标志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局部发展。一个国家在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体现在它能否在继承过往成就的基础上,引领新一轮文明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包括科技领域的进步及其对全球社会实践的影响,还包括基于科学与人文学科最新进展之上的新知识架构,标志着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爆发机遇期。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表现为自主式与依附式两种知识生产方式的相互竞争与对话。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以自主性知识体系的创新和自主辐射为主导,形成以自主式知识生产模式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满足中国与世界文明双重转型的需求。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逻辑
  厘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国家主体性自觉的关系。国家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发展的主体,确保了该知识体系根植于本土化的“土壤”中,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文化特点以及时代气息。它旨在通过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框架进行批判性思考,寻求中国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突破,以期建立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新理论架构。这一过程强调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出发,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但又不失地方色彩的思想观点,进而形成一套既能指导实践又能引领潮流的话语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学科自我反思其适应性并寻求发展能力的自觉行动。它要求知识生产回归特定的历史情境,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场域,深入理解中国战略实践蕴含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制度与文化特征,形成与本土内生机制相契合的知识谱系,具备“情境”关怀和“场域”意识,进而构建一个逻辑自洽、体系完整、内在一致的理论系统。
  厘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目的在于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求,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知识体系不仅涵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学科知识,还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感召力、文化心理等要素。前者为国家硬实力提供支撑,而后者则决定国家的信仰和精神核心。这两方面的知识体系共同构成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并对国家硬实力起到巩固作用,同时决定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当前,我国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话语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民族复兴的时代与实践步伐已经远快于实际知识供给的数量与质量。这一客观现实必然要求将民族复兴进程中阐发的新理论及其解释机制转化为自主知识体系,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知识条件。
  厘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以总结与升华中国式现代化宝贵经验和方法为重要目的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了直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机会。同时,以重塑自主知识体系为突破口,在全球化的知识版图中打破西方现代知识的边界,夺取现代化文明的战略高地,塑造一种新兴文明形态,不仅是必要的,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其成功离不开先进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论述了一系列创新性概念、话语及范畴,不仅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独特性质、核心原则以及根本需求,也为理解国家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世界逻辑
  重塑人类文明观需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人类文明观并非仅限于抽象的人类性和普遍的文明性,而是蕴含着文化主体性与国家主体性的文明认识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独到感知、深刻体悟与哲学思辨,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血脉和哲学精神,从而丰富了人类文明观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绝非单纯的“自产自销”,其目的在于为“人类知识的总和”提供中国人的原创性贡献,这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开放性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明确表达了中国立己达人的人类文明交往原则。通过知识这一基本存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人类社会得以不断消除孤立与边缘化状态,增进相互理解,加速全球一体化进程。
  重塑全球知识秩序需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彰显了自觉、自信、自强的精神。其核心在于对现行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进行深入的梳理、反思与批判(即“破”),进而在此基础上推进全球知识秩序的重构(即“立”)。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而言,缺乏创新的思想和理论,将无法在国际知识界获得话语权,从而不可避免地面临边缘化的风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并非对既有体系的彻底否定,而是旨在通过扬弃、重建、本土化和中国化的过程,实现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这一过程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致力于提出能够反映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论、方案和主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知识体系,并阐释其对全人类普遍价值的贡献。通过拓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世界价值,实现东学西渐,从而为重塑全球知识秩序作出贡献。
  重写世界历史需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要掌握文明历史解释权的主体,便掌握了相应时代的话语主导权。随着中国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世界历史的编纂已无法脱离中国所提供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指导。一种全面审视人类社会、激励世界精神的新文明,本质上代表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重大“术语革命”,以中国为视角的知识体系变革和思想价值革新已经拉开序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正逐步展现出独特性、创新性和系统性。这一体系不仅对中国特色道路和治理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概念阐释和知识论解读,还孕育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范畴,如中国式现代化、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自我主张的集成。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重写世界历史的关键支撑,能够全面激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活力,确保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研究”(24VSZ03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