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理响中国】“两路”精神为强国建设注入奋进力量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2-17
收藏 纠错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阐释“两路”精神的历史演进、剖析其理论特质、探寻其弘扬路径,推动“两路”精神有机融入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各重大领域的实践进程,进一步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两路”精神凝聚壮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两路”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仁者爱人”的优秀传统理念使交通人在“筑路”“养路”“护路”实践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服务民众,致力于将交通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进一步激发了交通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始终保持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不断攻坚克难,创造辉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取向使交通人心怀家国情怀,以血肉之躯筑起川藏、青藏公路,为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开辟通途。 
  同时,革命文化为“两路”精神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基因。为解放西藏,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张国华、谭冠三领导的十八军从西南方向一面修路一面向西藏进军,以范明、慕生忠为代表的西北部队从青海出发进军西藏,两支部队肩负着修筑川藏、青藏公路的历史使命。这些部队从革命战争中走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革命精神在筑路大军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勇斗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两路”精神之中。 
  面对崇山峻岭、急流险滩以及恶劣的气候和简陋的装备,筑路大军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艰辛之旅。他们以“艰险多吓不倒”的勇气、“条件差难不倒”的决心、“任务重压不倒”的毅力,即使困难重重也毫不退缩,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两路”的养护工作同样艰难。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代养路人坚守在高原上,忍受着严寒和缺氧的考验,用汗水和生命守护着这两条生命之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养护实践中,艰苦奋斗、默默坚守、牺牲奉献就是“两路”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和写照。 
  在“两路”精神引领下,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砥砺前行,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新征程上,交通强国建设任重而道远,智慧交通、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技术的突破,仍需要交通人凝心聚力、开拓创新。 
  “两路”精神同时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秉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坚守“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信念,弘扬“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砥砺奋进,一定能够激发伟大的创造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路”精神内涵丰富
  回顾“两路”精神生成史,十八军五十二师一五五团二连官兵在进军西藏、修筑川藏公路的艰苦斗争中,首次喊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充分体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在“两路”修筑过程中,建设者们征服高耸入云的雪山,穿越广袤无垠的草原,跨越湍急汹涌的河流,在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的恶劣环境下作业,即使遭遇塌方、泥石流等灾害,甚至牺牲宝贵生命也不退缩,这种坚忍与无畏正是革命英雄主义的体现。 
  条件艰苦、危险重重,反衬出建设者们始终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积极心态。在打通雀儿山工程中,他们提出了“艰苦就是光荣”“顽强就是胜利”的口号,开展夺红旗劳动竞赛,体现了“英雄好汉,拉萨再见”的豪迈气概。在艰苦劳动之余,工地上开展“小型演唱会”、快板剧、电影放映等文娱活动。筑路大军用革命乐观主义坚定信念将漫长艰辛的筑路过程变成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是建设者们无畏无惧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面对世界屋脊的极端恶劣环境,他们在悬崖峭壁上手工开凿,于冰天雪地中艰难推进,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斗志,硬是在“生命禁区”开辟出了连接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要道,展现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实践奋斗的背后蕴含着严格的科学精神。公路建设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程,建设者以绝不错报一个数、绝不错上一个点、绝不少测一条沟、绝不少画一条线“四个绝不”为准则,从测量、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学的智慧与理性的判断。
  军民携手筑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尽显情深互助、命运与共。在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设中,军队官兵与地方百姓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筑路部队发挥顽强的战斗作风,冲锋在前,承担艰难危险的施工任务;藏族民众踊跃支援修建工程,积极参与运送工作;全国各地全力支持,提供物资。军民相互支持,各族民众亲如一家,为公路建设维护凝聚了强大合力。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基石是坚持人民立场,是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与追求。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从根本上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两路”连接内地与边疆,加强了不同地区间的交流,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边疆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进步创造了条件,各族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两路”精神续写奋进 
  在全媒体传播实践条件下,弘扬“两路”精神需要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提升传播效能与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拼搏奋进、勇于担当、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续写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的壮丽实践新篇。
  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实践中宣传阐释好“两路”交通人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要加强媒体的整合与协作,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社交媒体、数字媒体等新媒体相互配合,借助数智算法赋能传播。要注重推行多感官、多场景的沉浸式传播模式,充分利用AR、VR、MR等技术重现筑路的艰辛场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辈们开山辟路的精神震撼。要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通过举办主题文化节、重走“两路”体验活动、鼓励大众在社交平台分享感悟等方式,在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中营造全民传播的浓厚氛围。
  “两路”精神是学校办学育人的宝贵精神资源,要将其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完善“两路”精神铸魂育人体系,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要将“两路”精神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健全一体化育人机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将“两路”精神入脑入心,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同时,要开展以“两路”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与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机构合作,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项目,切实丰富“两路”精神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等。
  “两路”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完善“两路”精神的融合转化体系,有机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行动。要将“两路”精神融入交通运输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领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激励公职人员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两路”沿线地区要深入挖掘“两路”精神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开发以“两路”精神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纪念品等多样化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助力打造两路经济带,促进高质量发展。
  “两路”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不竭动力,要以“两路”精神进一步激励、鼓舞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要求“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新时代新征程,续写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两路”精神必然成为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的精神动力,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撑,激励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懈奋斗、勇当先锋。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