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创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3-22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3月22日,符号、文化与人:“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论坛在西安举行。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汪信砚提出,“两个结合”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含义外,也包含“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实际、同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的含义。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执行会长薛广洲认为,新科技革命对中国文化创新带来了拓展文化创作与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文化自信等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技术伦理、文化内涵缺失、数字鸿沟、文化安全等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会会长王立胜提出,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思想,要提升三方面的理解:其一,作为事实过程的“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其二,作为理论学说的“两个结合”是对作为事实过程的“两个结合”历史过程的规律总结和理论提升;其三,作为事实过程的“两个结合”和作为思想学说的“两个结合”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雨辰认为,生态文明理论正义维度的争论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坚持的“环境正义”原则的特质、推进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清洁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圣清认为,通过文化符号塑造民族身份认同、节庆活动增强情感共鸣、智能技术拓展文化传播路径,从而形成民族身份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行为共同体,推动各民族在团结互鉴中共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海波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文化特质体现在伦理性与政治性、世界精神、时代性与未来性等方面。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哲学学院教授袁祖社认为,数智文明催生出新人类世界形态,改变人们认知、心智模式与心灵秩序。

  此外,与会学者还围绕“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学的理论构建等议题开展了分论坛研讨。

  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1&ZD046)课题组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