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IP高质量“出海”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4-01
收藏 纠错
  传统文化IP,是根据中华传统文化造型而创作的有影响力的文化形象。近年来,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影视作品《哪吒》等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主题进行二次创作的作品接连爆火“破圈”。特别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截至今年3月29日全球票房超154亿元,跃至全球第五,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实现了从“闹海”到“出海”的转变,为中华传统文化IP“扬帆出海”提供了样板。在“万物皆可IP”的浪潮下,如何打造更多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级IP,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IP的全球价值创新路径
  “破圈”作品取材于中国本土神话,通过重构叙事、技术赋能,实现从文化资源到全球价值的转化。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得益于中式美学普适化、技术赋能年轻化、商业文化协同化的共同作用。
  中式美学与全球叙事的共鸣。IP级作品基于中华文明坚实的基础,着眼于中国本土神话的当代诠释,在全球化语境中找到中式美学与全球叙事的平衡点。一是将叙事符号进行现代性转译。发挥水墨风格、传统色彩、符号象征等方面特色,将八卦、太极等文化标识进行模型搭建,将永定土楼、敦煌壁画等古迹融入场景设计,融合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中式奇幻”风格。二是对叙事策略进行全球化表达。将地方文化符号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合起来,把传统故事转化为亲情、理想、成长、自由等主题,弱化了文化隔阂。如《黑神话·悟空》通过水墨风格和复杂剧情,成功将东方伦理融入“英雄之旅”框架,既与海外观众熟知的叙事结构相符,又传递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三是对叙述内容进行辩证性重塑。通过神话新编完成了价值观嫁接,打破“非黑即白”形象构建模式,消解善恶绝对分野的人物设定。《哪吒2》将哪吒与敖丙重构为“一体两面”的共生关系。这种辩证性重塑通过共生设定隐喻个体如何在冲突中实现自我与他者的平衡,更易于让受众深入思考,实现文化对话。
  年轻受众与技术革新的碰撞。随着年轻受众对视觉阈值体验的提高,文化IP制作水准大幅提高,视觉叙事元素不断丰富,进一步推动消费观念向“沉浸式体验”转移。大部分现象级IP以神话为蓝本,坚持以青年视角再创作,通过策略性视觉修辞满足对精致画面的要求。如《黑神话·悟空》借助空间计算技术实现虚拟环境与现实空间的动态映射,标志着中国从技术应用到规则制定的跃迁。同时,青年善于利用共创式传播推动跨文化社群的黏性构建,在国际传播中具备先天的优势。海外年轻玩家通过TikTok等平台将《原神》中的非遗、音乐等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引发“中国神话宇宙”讨论热潮。青年群体网络共创让传统文化从单向输出变为多向互动,形成“内容消费—社群创作—圈层扩散”闭环,有效提升文化传播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文化表达与商业吸引的平衡。艺术作品能解读不同生活方式、民俗信仰、价值体系等。与中国作品早期海外传播不同,《哪吒2》等作品更好平衡了文化表达与商业吸引间的关系。一方面,在角色设计、环境设计、文化元素等角度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模式,通过现代化叙事和技术手段,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核隐喻化输出;另一方面,在台词中加入网络流行“热梗”和诙谐配乐,在保留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更加具备跨文化的传播潜质。此外,作品释放了商业价值,不仅带来经济收入,还通过玩具、服装、文具等衍生品以及文化旅游、IP授权等创新模式拉动产业发展,创新消费场景服务,激发消费者在文化体验、互动等方面需求。这种“以商养文”模式成为文化经济引擎,为中华传统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跨文化传播的生态性发展壁垒
  《哪吒2》等作品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以游戏、电影、单元动画等方式互为补充,集约式“出海”,在全球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IP作品“出海”仍面临着文化隔阂、语言障碍、原创短板、持续难题等困境。
  文化隔阂影响海外接受度。“家国同构”“人定胜天”等传统文化深层符号难以直接套用在西方个人本位的叙事框架中,存在中国“集体力量改造世界”的精神内核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冲突。尽管《哪吒2》在叙事上进行了现代化改编,但“灵珠转世”“反抗天命”等背景仍难以被西方观众全部理解。因此,文化传播如何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精准表达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言障碍降低海外认可度。不少“出海”作品没有英语配音版本,而是采用“中文原声+外文字幕”方式,难以大量吸引非华人观众。一方面,国际影迷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难以理解中文的书面含义,只能停留在逐字拆解层面,在特定语境中易产生误解。另一方面,一些多样语义系统的组合,如部分同音字、多义词和成语典故经过直译后造成文化意象的流失与偏差,尤其是方言幽默、神话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变形,影响整体韵味,削弱海外传播效力。
  原创短板造成人才断层与品牌弱势。尽管部分优秀IP改编自中国神话,但在再创新、建构原创世界观上仍然薄弱,导致了国际文化市场辨识度不高。人才培养断层致使IP开发碎片化,跨文化编剧、国际发行经理、本地化翻译专家等人才缺乏,尚未形成从剧本创作、多模态改编到跨国发行的产业闭环,制约中国IP“出海”发展。
  爆款效应与长效疲软导致的可持续性难题。点上看,《哪吒2》虽创下华语电影北美票房纪录,但观影群体仍以海外华人为主,尚未突破西方主流观众核心观影圈层。面上看,中国电影往往依赖单一爆款,IP系统开发能力有待加强,单靠衍生产品带来的一次性收益较难支撑续集创作,过度依赖国内市场(占总收入90%以上)也导致海外投入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不利于文化势能输出。
  如何让更多“哪吒”乘风出海?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IP必须加快推进全球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融合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叙事体系。
  坚持叙事创新。兼顾“文化自信”与“全球适配”,通过创建“母体结构—价值映射—结构重组”的叙事工坊,既依托技术降低跨文化接受障碍,又坚守文化独特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重构为模块化叙事单元,以适应受众的审美需求与趣味。
  规避“文化折扣”。采取双边共译的方式构建跨文化转译系统,确保翻译结果既准确传达原意,又符合受众的语言习惯。引入受众国家的团队或专家,通过技术赋能翻译创新,减少配音缺失、“文化折扣”等现象,将传统文化IP的海外传播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生态化输出”,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向增值。
  加大人才储备。探索“内生培育+外部联动”模式,构建跨文化创作、技术研发、国际发行的人才体系,培养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掌握国际化叙事逻辑的复合型人才,尝试引入知名学者、作家参与剧本开发,打造跨文化创作团队;联合海外新兴市场成立联盟,实现精准定位与社群传播双轨驱动,通过资源共享降低发行成本。
  推动生态构建。着眼长期IP运营,避免过度商业化稀释文化内核,通过大数据动态分析受众偏好,以阶段性、系列化开发维持内容深度与市场热度的平衡;打造“IP+全产业链”运营平台,建立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数字资产—衍生开发”转化链,建立内容创意、技术实现、全球发行、衍生开发的路径,为跨文化传播中的“求同存异”探索全新思路。
  (作者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西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于世华(报纸) 贾伟(网络)】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