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据世界大学新闻网报道,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近期发布报告《2025年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调查》显示,92%的受访大学生以不同形式使用人工智能,这一数字远高于2024年的66%,在作业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比例则从53%跃升至88%。报告作者、该机构政策经理乔希·弗里曼(Josh Freeman)表示,人工智能工具“加入”教育界是不可逆的,下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中。
弗里曼认为,有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将显著提升学习效能,这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明晰技术边界、了解工具的优势与局限性。他表示,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将处于劣势。
培养职场竞争力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诉求之一,而人工智能技能已成为现代职场的必备素养。弗里曼分析到,这对院校来说也是一项挑战,虽然开发新课程、将人工智能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时间,但这非常重要。此外,并非只有英国高校需要面对这一问题,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和学生都是如此。此前的调查发现,留学生的人工智能使用强度明显高于本土学生,其中语言辅助需求是重要驱动因素。
这项调查采集了1041名本科生的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对人工智能新趋势的反应速度相当快。男生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女生对人工智能技术风险与局限性的担忧则更为明显。令人意外的是,45%的学生提到中学阶段已接触人工智能工具,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考核中获得高分的能力,40%的学生表示认可。
工具用途方面,解析概念、总结文章和激发灵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三大主要用途。其中,最常见的用途解析概念的使用比例从2024年的36%上升至58%,总结文章这一用途增幅最大,目前已经成为第二大使用目的。1/4的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帮助他们起草论文或报告,18%的学生直接在作业中使用由人工智能生成和编辑的文本。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量激增,但学生们对它的态度却褒贬不一。与2024年相比,在某些领域,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更加犹豫。不过,认为“可以在作业中加入经过加工的人工智能文本”的学生比例从17%上升到25%。
在回答鼓励或妨碍他们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原因时,学生们大多表示,人工智能工具有助于节省时间并提高作业质量。阻碍因素主要是存在被指控学术不端的风险,以及担心生成错误或不实的内容。
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80%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具备明晰的人工智能政策,76%的学生表示院校能有效识别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的作业,这两项数据较上年都有所提高。不过,高校在技能培养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尽管67%的学生认为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能至关重要,但仅有36%的学生表示获得了校方的系统性支持。31%的学生表示,所在院校禁止或不鼓励使用人工智能。
教职员工的人工智能素养也大幅提高,42%的学生认为教职员工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技能,而2024年这一比例仅为18%。报告显示,虽然教职员工正广泛接受人工智能,但他们“担心学生会变得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工具,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与此同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数量出现激增。
报告提出了五项战略性建议:建立匹配人工智能技术演进速度的动态考核机制;实施教师人工智能能力认证制度,强化考核设计培训;正视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积极教授相关技能,缩小数字鸿沟;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审查并更新人工智能政策;创建跨校协作平台,共享最佳实践方案。
(练志闲/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