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从“流量”到“留量”:数智化助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4-07
收藏 纠错

  在数字中国战略框架下,红色旅游作为承载革命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正经历着数智化赋能的转型升级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求,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赋能路径。这一转型升级不仅是对传统旅游业态的重构,更是数字时代文化基因激活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游客接待量不断创新高,红色旅游持续升温。红色旅游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具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强游客粘性、增加游客重游率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红色旅游广泛的游客流量有效转化为持续增长的留存量,推动红色旅游目的地从“被动迎接流量”转向“主动培育需求”。因此,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密切关注红色旅游需求侧的变化动态,从游客需求视角出发,利用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数智化驱动红色旅游需求个性化

  红色旅游发展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深刻转变,首要任务是深入细致地了解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提供游客真正“需要”且内心“想要”的红色旅游服务和产品。

  数智化技术犹如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为红色旅游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化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构建“数据中台+智能算法”的红色旅游大数据智慧分析平台,全方位、实时性地采集并分析客流量热力图、停留时长的分布情况、交互行为的轨迹等多重维度的旅游数据。这些数据就像一块块精妙的拼图,通过智能算法的拼接与整合,共同绘制出一幅涵盖红色旅游游客特性、行为偏好、消费能力的全面、立体的画像。有了这样一幅详尽的游客画像,就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游客的需求。借助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起游客需求预测模型,为红色旅游供给方提供科学、合理的精准营销策略、产品迭代方向以及决策制定的依据。这样,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就能更加精确地满足顾客的“必需”之求,让游客在红色旅游中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

  此外,数智技术还为游客反馈开辟了便捷的渠道。通过建立健全的游客主动反馈机制,可以及时汇聚游客的意见与建议,促使旅游供给方持续改进并优化服务,进而满足游客的“心仪”之愿。如此,红色旅游产品的供给将更为“精准”、品质将更为“卓越”,更有效地彰显红色旅游“精准滴灌”的教育功效。

  数智化助力红色旅游方式自由化

  红色旅游发展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必须紧跟红色旅游方式自由化、服务即时化的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数智化技术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灵活自由、高效便捷的旅游体验。

  在基础设施层面,需加大对红色旅游目的地重点服务区域的数字基建投入。具体而言,要加快5G网络覆盖、云计算中心和算力网络等设施的建设,为红色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旅游服务方面,需通过整合国家和地方各级红色旅游信息,搭建起全国性的红色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创新红色旅游智能客户端模式,优化红色景区智慧导览系统,并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红色旅游资源展示、游客信息获取和体验反馈等路径的畅通无阻,从而打造出“透明”景区。这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服务平台,覆盖了红色旅游前、中、后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包括旅游信息查询、票务预订、导览讲解以及互动反馈等各个环节。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依托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可实时监测管理线上线下售票、停车管理、商户运营等工作。通过智能监控、预警和调度等功能,实现旅游管理的数字化,进而提升景区运营效率,提高游客满意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则需打造“政产学研用”数字化协同培育生态,培养出既精通数字技术又熟悉红色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数智化提升红色旅游体验深入化

  红色旅游发展需实现从“流量”至“留量”的跨越,关键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深入挖掘、修复并活化红色资源。通过数字媒介,实现红色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广泛共享,重塑集体记忆的传承模式。

  数智化技术在红色资源保护中的应用,是提升红色旅游体验的基础。应推进红色资源保护数字化进程,构建系统化的红色资源共享数据库,促使保护工作由局部迈向全面。具体而言,可借助无损检测、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将各类红色资源,包括文献、纪念物、图片、影像、语音等可移动文物,以及革命旧址、战斗遗址、名人故居等不可移动文物,转化为数字化存储形式。同时,利用信息编码技术对红色数字资源进行智能重组与编码。

  在系统性保存红色旅游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应运用数智技术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打造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红色旅游元宇宙,使红色资源焕发新生,情境体验实现交互,历史场景立体呈现。可建设网上“云”展馆、3D“云”遗址等线上虚拟体验平台,拓展展示渠道;设计富有互动性的虚拟游戏、互动问答等活动,通过体感交互、触控交互、雷达感应等技术,根据游客的实时声音、文字、动作、意念等信息,提供多感官的交互体验;应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3D影像、全景多声道、全息投影等技术,全方位、立体式地重现革命历史。沉浸式交互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了红色旅游展示方式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单向传输向多元交互的转变。

  总之,红色旅游在数智化浪潮的强劲推动下,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这场转型以数智化为核心引擎,不仅实现了旅游供给体系的全面数字化重构,更在发展模式上迈出了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性跨越。这一跨越,标志着红色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正式形成,它推动着红色旅游从以往的“规模扩张”阶段,稳步迈向“质量跃升”的新高度。这是一场从传统的“物理空间”束缚中解脱出来,跃升至无限广阔的“数字场域”的范式变革。数智化的融入,不仅为红色旅游带来了技术层面的强力赋能,更深层次地,它促进了红色文化传播生态的全面升级与更新,为红色旅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红色旅游的数智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编织着新时代的红色记忆网络。这一进程有效破解了红色旅游长期面临的同质化困局,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如今的“主动探索”。数智化技术的运用,构建起情感共鸣的新型教育场域,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绽放永恒光芒,使革命精神在技术创新中永续传承。当智能终端成为红色记忆的传播载体,当数据流动串联起代际情感共鸣,红色旅游的数智化转型已显现出深远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