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4-07
收藏 纠错

 

  雷锋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其新时代精神内涵的传承路径为高校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生动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强调要“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新征程上青年学生传承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关系和融合方式”。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重任,是青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传统思政理论单向灌输、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在需求不强、通识实践功能弱化等问题。将雷锋精神与高校人才培养相链接,通过构建“学雷锋+”四维思政育人平台,以新时代雷锋精神内涵为“针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牵引,注重发挥榜样引领示范和实践育人功能,可以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在精神文化的滋养下,主动将雷锋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雷锋精神常态化教育也为凝聚青年发展共识、实现青年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青年学生干事创业热情等提供有效探索。

  以“学雷锋+大思政课”构建理想信念维度 培养“有理想”的时代青年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第一课堂和实践锻炼第二课堂,将抽象的价值意蕴转化成直观、真实的具体活动载体,实现学校思政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开设雷锋专题选修课,贴合时代需求和青年关切,增强思政教育的思想张力和话语穿透力,提升思政“小课堂”吸引力;雷锋精神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譬如将“螺丝钉精神”延伸出的工匠精神、勤俭节约品质延伸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专业建设,实现跨学科融合;邀请研究专家、雷锋班长、劳动模范、道德楷模等典型人物入校谈雷锋精神、讲雷锋故事,多角度呈现榜样形象,理解文化内涵,塑造正向精神世界;夯实网络思政阵地建设,通过开展雷锋精神主题“云团课”、开设雷锋纪念馆“云参观”、公益活动“云志愿”、电子商务助力乡村“云振兴”、先进典型“云展播”等举措,将雷锋精神教育搬上“云端”,引导学生由“观摩者”转变成“亲历者”,增强师生互动的同时,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发挥第二课堂的延展功能,形成“学雷锋”、“育雷锋”、“做雷锋”为主要形式的雷锋精神传承实践,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形成“领跑者”榜样示范迭代机制。通过理论筑基、实践赋能、协同创新打造雷锋精神教育“大思政课”,以信念的能量为青年学生夯基铸魂,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利益相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贡献力量。

  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构建助人利他维度 培养“敢担当”的时代青年

  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培养青年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实践平台,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青少年志愿文化自觉。

  高校要充分发挥组织动员优势,以雷锋为榜样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特色品牌打造,提升青年学生参与服务的内驱力。同时,广泛开展送雷锋故事进中小学、送“五为”服务进社区、送“科技助农”进乡村、送“关心关爱”进特殊群体“四送四进”活动,通过打通校地、校企合作渠道,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平台、不断丰富供给内容。坚持以党(团)员示范岗为先锋,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特长作为志愿服务内容,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本领。广泛组织参与西部计划、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在利他奉献中强化使命担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公益榜样引领示范等保障措施,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实现“助人”和“育己”的双赢。

  以“学雷锋+行为养成”构建崇德勤勉维度 培养“能吃苦”的时代青年

  雷锋精神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军训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锤炼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军训与雷锋精神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机理,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好地理解“奉献”的意义,正如雷锋同志所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除了将雷锋精神融于军事训练,还可以邀请雷锋精神研究专家、雷锋班班长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全方位解读雷锋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寻找身边的雷锋、“校园雷锋十百千”创建工程、雷锋个人评选等榜样选树活动,将价值观念引导渗透进榜样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增强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强国有我”的践行者。

  以“学雷锋+公益创业”构建爱岗敬业维度 培养“肯奋斗”的时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精神的内涵挖掘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科创思维培养的价值回归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创新动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雷锋精神教育的核心主旨高度契合。

  公益创业是一种全新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社会使命为驱动,将社会公益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契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因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也越来越受青年人青睐,更是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崭新思路。高校要积极探索“学科+公益创业”新模式,将公益创业意识、商业模式设计等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结合“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强化实践体验和项目培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共建,为青年学生链接平台资源,促进公益项目成果转化,以此构建“公益创业意识培养-公益创业项目培育-项目成果转化”递进式公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将雷锋的敬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培育青年学生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本文系山东省辅导员创新工作精品项目“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雷锋精神常态化教育的‘黄海模式’”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