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汇聚了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有着极为丰饶的自然资源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了整体性的显著改善,经济发展的表现也令人瞩目。应当认识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困难在于缺乏内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如何增强动力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民族地区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打通文化与经济双向通道
发展人文经济关键在打通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转换通道。一方面,要运用各类文化资源,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传承文化,形成文化与经济双向赋能的新发展机制。民族地区以人文经济为基本理念,规划新思路、探索新赛道、形成新模式,意义重大。
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长久以来,不少民族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困境。一些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过度依赖自然条件,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地区,可能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可持续性亟待提升。人文经济以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为基础要素,通过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演艺等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如云南丽江就依托独特的纳西族文化,整合运营东巴文字、纳西古乐和丽江古城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多种新型旅游产品,使文化产业成为丽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功优化地区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居民增收有了坚实、可持续的产业基础。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外来文化涌入,年轻一代受到流行文化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面临失传危机。借助人文经济发展契机,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如贵州雷山县的苗族银饰制作技艺,曾一度因制作工艺复杂且经济效益偏低而陷入传承困境。随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苗族银饰以独特造型和精湛工艺受到市场的追捧,吸引众多年轻人拜师学艺。这不仅使银饰制作技艺得以传承,而且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收入,许多家庭借此实现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人文经济的发展为各民族提供了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在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相互学习借鉴,营造出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如今,随着人文经济的发展,曾经主要是蒙古族内部活动的那达慕大会已经吸引了众多其他民族的积极参与。在大会期间,不仅有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项目,其他民族的特色表演和文化展示也纷纷登场,已成为各民族交流互动、增进彼此了解、加深民族感情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守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许多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敏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掠夺式开采资源等行为可能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文经济注重文化与生态的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西藏林芝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与独特的藏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游客在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深入体验藏族的民俗文化,感受风土人情。这种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发展人文经济
制定人文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人文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空间、国土、文化、产业、企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民族地区应组织多学科专家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的人文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理念、目标任务、战略步骤、方式方法以及重点项目。
深度挖掘与系统整理文化资源。人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应组织包括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领域人才的专业团队,对民族文化展开系统研究,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丰富文化产业开发素材。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专家学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作品,创作出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登上了国际舞台,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是能够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转化的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与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广西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以桂林山水为舞台背景,将刘三姐的传说与壮族文化融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已成为全国知名文化品牌,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文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育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可以开设民族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文化产业管理、民族艺术创作等课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投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地区坚持走人文经济发展之路,是实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和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未来,民族地区需不断探索创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地区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