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贵州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贵州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水平,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事关重大、牵涉范围广,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内陆腹地,区位十分重要,但土地资源较为碎片化,需要与国内其他省份协力承担重要战略部署任务。近年来,贵州主动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值得一提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前身正是最早由贵州等四省发起并签署的“南向通道”框架协议。2019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通道同时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贵州作为新通道的关键“十字路口”,已经成为向南经广西、广东沿海沿边口岸,通达东南亚地区;向北与重庆、成都的中欧班列连接,通达中亚、南亚、欧洲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区域。新通道不仅大幅度缩短了贵州、四川、重庆等西部省市与东南亚的物流时间,还密切了贵阳、遵义等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与国内中心城市和物流主通道的联系,有力支持了贵州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贵州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比全国增速高8.5个百分点。可以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贵州立足自身区位优势,主动担当国家战略的重大标志。
主动对接先发地区
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举措。长期以来,贵州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但是受制于较为闭塞的交通条件和山区地貌,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沿海地区,货物进出口、引进外部投资和人员跨境流动主要依赖沿海省份。早在1996年,贵州就与同属长江经济带的浙江启动了对口扶贫协作工程,建立了紧密的“山海协作”关系。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35万家浙江企业在贵州投资经营,贵州的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贵阳综保区又启动了“义乌贸易+贵州智造”的“前店后厂”新模式。总体来看,地处沿海先发地区的浙江在合作过程中更主动,贵州更多是承接来自浙江的投资和产业转移。
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了贵州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这就要求贵州各级政府以制度型开放为推手,主动对接贵州毗邻的两大经济板块——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畅通产品要素资源的出黔入黔通道,化解贵州在建设国际物流通道、扩大进出口规模和吸引外部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难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贵州引进全球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等要素的重要来源和通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贵州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从2021年到2024年11月,贵州共引进大湾区重点产业项目3000多个、到位资金2360亿元,显著提升了贵州制造业水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我国西部开放和发展的龙头,将遵义打造成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不仅可以深化贵州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协作,还有利于各类资源要素在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效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说,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当然也包括继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作,是贵州融入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自主优化配置各类要素,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统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将比较优势转化成为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贵州促进产业发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与国家层面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战略导向高度契合。贵州劳动力成本较低,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有优势。然而,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山区为主,造成对内对外交通成本高、人口分散,不利于制造业大规模集聚发展。近年来,随着贵州省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其“西南大十字”的区位优势得以释放,为承接国内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仅2024年,贵州就从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四省引进纺织类项目47个,涉及投资金额21亿多元,为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创造了“家门口”就业机会,留住了更多青年人参与家乡建设。
更重要的是,贵州还通过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参与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将地理地貌劣势转化为发展数字产业的优势。贵州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所带来的稳定地质结构和较低年均气温,为数字经济核心基础设施——算力中心、数据中心提供了低散热成本和高安全性,丰富的水电、火电资源带来了仅为全国平均电价70%的能耗成本优势,显著降低了数字产业的运营成本。目前,贵州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有48个,算力规模超过55EFLOPS,是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24年,贵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5%,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可以说,贵州立足比较优势,统筹协调有序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培育壮大数字产业,为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培育新优势。
贵州作为“西南大十字”,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已取得明显成效。未来,随着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西部协作重要指示精神,贵州必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更多使命、取得更大成功。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山海协作促进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