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为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4-21
收藏 纠错

  4月18日,以“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ICOMOS 60年行动启示”为主题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在我国首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项目——泰山脚下举行。当天,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文化遗产绿色发展与多彩传承”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与会代表聚焦我国文物数量多、类型多的特点,共同探索文化遗产韧性与绿色发展之路,解读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和保护传承体系。

  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事业

  我国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珍贵、濒危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截至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表示,我国文物工作者以国际古迹遗址日为平台,不仅吸收国际遗产保护理念,也基于中国文化与遗产实践,推动探索文化遗产新类型、新概念、新方法。他呼吁广大文物工作者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节日,见证了我国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事业的生动实践。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介绍说,通过参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自然文化联合实践,参与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案例征集,开展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发起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将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全面振兴、社区发展相融合,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文物保护事业,推动文物保护理念与实践融合发展;通过开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专题研讨,回应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面临的新风险,探讨中国智慧如何助力国际议题的研究。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2024年9月24日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启动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介绍了我国在环境与复原能力、繁荣与生计、知识与技能、包容与参与等方面,利用世界遗产的潜力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表示,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实践中,构建反映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遗产类型,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发展,也对世界遗产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韩锋认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有助于弥合自然和文化的裂痕,体现了由欧洲中心向东方及多样文化价值的转向。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乡村景观遗产是构成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进一步总结了全球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分布和列入标准特征,分析了当前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开展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与人为灾害,使国际遗产领域面临巨大风险,众多文物古迹遭受重创甚至消失。这是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以“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为主题的提出背景,反映了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者与世界文明爱好者的紧迫使命。宋新潮认为,这一主题意味着一方面要认识灾害,另一方面要应对风险。他举例说,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气候变化原理及其对文物的影响特性,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灾害的特质,很可能无法找到正确的措施。文化遗产工作者应积极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方法、科技,并应用于保护实践。

  我国是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大国,文化遗产分布在不同地区,也面临着不同处境中的灾害风险。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长期以来受到当地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院近年来采取崖体保护加固、区域性灾害监测、洞窟微环境监测与调控、风沙危害防治等诸多举措,取得良好成效。未来,敦煌研究院将进一步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策略,使珍贵的石窟寺文物能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长期从事石窟寺等大型不可移动岩土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她从保护理念、科技创新、预防性保护和价值阐释利用等方面总结了我国近年来石窟寺及石刻保护研究利用现状,并结合新的文物工作要求,对“十五五”期间石窟寺及石刻保护工作提出思考与展望。

  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西安城墙,早在1961年就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更好地保护这座古代城垣的“身体健康”,让千年古韵得以延续?西安城墙管委会副研究员吴春所在团队通过系统研究西安城墙的修建历史及环境变迁,识别出影响城墙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监测、保养等预防性保护措施。团队还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探索最小干预的修缮和数字化保护管理体系,为古城墙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遗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日益科学化与遗产保护实践探索相辅相成。工业遗产是新型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苏斌介绍了现存工业遗存的调查状况。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在于将历史与物证建立关联,并准确评估其价值。鉴于工业遗产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其评估工作也呈现出独特的性质与要求。针对乡村景观遗产的保护,韩锋提出,当前文化景观、乡村景观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大缺口,急需提升和研究对乡村景观遗产的价值认知及保护策略。

  遗址博物馆是博物馆建筑的特殊类型,通常依托已发掘的遗址或成果进行修建。相较于常规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在设计时需纳入考量的环境影响因素更为复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结合自己设计的案例,讲述了中国遗址博物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探索,以及绿色设计新理念在其中的应用。

  科技赋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科技赋能是推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持续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灾害已成为威胁文化遗产存续的“无形杀手”。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副主任杨琨建议,当前应充分运用气象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融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中,增强文化遗产抵御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考古遗产因其独特性与不可再生性,在面对各类威胁时显得尤为脆弱。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提出,在科技加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高光谱成像、3D打印等新兴技术可以帮助实现文物的无损检测与修复,有效减少对原文物的干预,为考古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活力。

  与馆藏文物等可移动文物相比,不可移动文物因其固定于特定地理位置,极易遭受自然灾害的直接威胁,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文物保护遥感应用中心主任周巍介绍,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推出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构建了全类型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洪涝和地震两类主要灾害的标准化风险指标评估模型。平台结合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智能监测等新兴技术,能有效实现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自然灾害事前风险预警、事中实况分析和事后灾情速报,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海洋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受海洋环境复杂性和技术条件限制,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南方海洋实验室原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就南方海洋实验室在我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领域开展的科研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未来,海洋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需要加大科技考古的投入,以进一步揭示海洋的历史之谜,切实推动海洋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本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泰安市人民政府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