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古典学研究与文明交流互鉴同频共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4-21
收藏 纠错

  对于希腊帕特雷大学古希腊文学荣休教授梅内拉奥斯·克里斯托普洛斯(Menelaos Christopoulos)而言,古典学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场贯穿一生的求索。数十年来,他专注于研究荷马史诗的精妙叙事,系统分析戏剧与神话的结构,积极推动跨文化的思想对话,在深层次理解神话、诗歌与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自2011年起,克里斯托普洛斯担任奥德赛研究中心主席,进一步致力于荷马史诗的深入研究。同时,他于2004年创立了帕特雷大学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与宗教研究中心,并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至2023年。这两所机构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基地,也为全球学者提供了探索古希腊文化与历史的机会。克里斯托普洛斯的学术生涯在古典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退休后,他对古典学的热情依旧未减。在希腊与中国高校学术合作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克里斯托普洛斯在采访中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探讨了古典学的独特价值、神话与考古学的相互印证以及如何在全球文明视野中通过古典叙事深化对世界的理解。

  全球转向赋予古典学研究

  更加广阔的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核心定义古典学。随着全球视野的拓展,该领域应如何将其他古代文明(如古代中国文明)纳入研究议程?这一转向将如何影响古典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论?

  克里斯托普洛斯: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古典学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奠定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通过研究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历史,人们不仅能更清晰地梳理欧洲文明的演进脉络,还能更透彻地了解其思想体系、政治制度与文化影响。然而,全球视野的拓展令我们愈发意识到,若要全面理解文明的多元发展,仅聚焦古希腊和古罗马是不够的。深入探讨其他伟大的古代文明,例如古代中国文明,这不仅必要,而且至关重要。这样的拓展能够帮助学者跳出特定地域与民族的局限,重新思考文明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本质,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这种学术兴趣的延伸不但不会制约古典学研究范畴或方法论的发展,反而将赋予其更广阔的视角,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认为,当前,学术界对人文学科的关注正逐渐减弱。在您看来,古典学在现代世界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展现古典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克里斯托普洛斯:我认为,对人文学科兴趣的下降主要与教育体系尤其是中等教育密切相关。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学生需要在学校学习古希腊语或拉丁语,这与理解现代世界的运作有什么关联?此外,部分学者也对古典学的研究价值提出疑问。这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一种时代错位的所谓“政治正确”观念。例如,古希腊社会存在奴隶制度,女性的权利也在诸多方面受限,有人对此表示,这样的文明是否还值得研究?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现代的道德标准来否定古代历史。奴隶制度在一些国家直到19世纪才被正式废除,甚至在今天,仍以某种形式在世界某些地区存在;女性权利的争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少地方至今未能完全实现。单纯从道德层面批判古代社会,不仅忽视了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也削弱了对文明发展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真正的学术研究应以探究和理解为基础,而非简单的道德评判。

  我始终认为,历史研究和语言学习特别是多种语言的学习,是消除对古典学误解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考古学家、古典学家还是希腊学、埃及学、中国学的学者,都需要深入研究和解读那些构成古代文明核心的文化遗产。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揭示历史的深层逻辑,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仅关乎过去,同样对未来充满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雅典是20所享有盛誉的致力于古典学研究的外国研究机构所在地。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正式成立,您认为在这个已有深厚积淀的学术环境中,蕴藏着哪些新的潜力和合作机会?

  克里斯托普洛斯: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正式成立是一个令人兴奋且备受欢迎的新起点。我相信,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将为学术界提供崭新的视角,以进一步拓展中希两国学者的合作空间,推动双方共同研究和探索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借助这一平台,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在欧洲历史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课题。这不仅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将促进我们对不同文化、历史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与交流。

  文学母题映现文明和合共生

  的历史渊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研究广泛探讨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本、思想及神话在不同时期的解读与再创造。您认为,对古代神话的现代诠释如何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克里斯托普洛斯: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神话的出现早于历史学的诞生。更为有趣的是,对希腊而言,在其历史学(约以公元前5世纪为始)尚未形成之前,神话本身就被视为历史的一种形式。即使在今天,我们在对神话与历史作出区分的同时,依然承认并接受神话往往蕴含着某段历史的核心内容或背景情况,可以说几乎总是如此。即便是那些看似脱离历史的神话元素,也依然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结构,而这些结构始终保持着活跃性和功能性。神话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建构,反映人类思维的运转过程,同时也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某种再现。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是神话叙事中最具幻想色彩、虚构成分最高的部分,人们也可以找到一种人类智慧上的“真实感”,一种对虚拟现实的心理刻画。在我眼中,这正是神话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神话与考古学常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人们对古代世界的认知。您怎么看待古希腊神话对考古遗址解析的影响?反过来,考古学的实物发现又如何重塑我们对这些神话的理解?

  克里斯托普洛斯:以特洛伊战争为例,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对这个神话的解读无疑是一个典型且广为人知的案例。他的发掘工作不仅证实了神话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背景,还揭示了曾被认为纯粹是神话构造的故事中所包含的真实元素。施里曼的发现让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变为现实,赋予了古代神话更加具象且可触及的形态。神话与考古学的这种交织,不仅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古典叙事的真实性,也展示了考古学如何提供新颖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物质遗存中解释并丰富这些古老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互文性。这一研究路径如何加深我们对古典文本中神话及其叙事结构的理解?您是否留意到这种互文性传统与其他古代文学文化传统之间有意义的相似之处?

  克里斯托普洛斯:举例来说,洪水神话作为全球许多文化中流传的重要故事,在苏美尔、巴比伦、希伯来和希腊的文献中都有出现(如美索不达米亚的《阿特拉哈西斯》和《吉尔伽美什史诗》),尽管情节有所差异。这些叙事反映了发生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历史事件,至今仍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从独立的学术研究角度去分析这些信息,还应从互文性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因为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揭示出不同文明间的历史记忆、文化经验以及叙事结构的异同,同时帮助我们理解相关历史事件如何在各种文化中以不同形式得到传承与再创造。通过这种彼此交织的研究方式,我们能更全面地把握这些故事背后共同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国神话中,也有类似的大洪水传说。这些故事似乎映射出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非表明其背后的文化之间一定存在直接联系。那么,对它们的比较研究能带来哪些价值?

  克里斯托普洛斯:你的补充恰好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通过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叙事,我们能够在全球历史研究中收获独特而富有创见的成果,并对人类历史与文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毕竟,我与全球成千上万同行所致力的学术研究,正是为了从和平共存的视角出发,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世界文明。

  海洋意象承载古希腊思想文化

  的丰富义涵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研究还探讨了空间在古希腊文学中的象征性和叙事功能。神话和史诗中的空间表现如何影响我们对古典文本的理解?空间的动态变化又如何揭示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含义?

  克里斯托普洛斯:空间在古希腊文学中的象征性和叙事功能无疑非常重要。历史与地理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在神话叙事中尤为突出。从地理的角度看,海洋在希腊的神话与历史叙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对于一个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国家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毕竟,人口的流动曾经只能依靠陆路或水路两种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构成了不同类型的迁徙和活动的基本框架。其中,水路往往更加高效。因为这一选择不仅能有效规避与对手方的冲突,还便于人们在特定时刻根据战略需要灵活改变行进方向。

  从历史的角度看,东西方的跨越尤其是从亚洲到欧洲的人口流动,几乎总是经由水路完成的。无论是商业航行、军事远征、移民潮还是历史上的殖民活动,这些流动时常伴随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流动也可能与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并无联系。空间的这一功能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对海洋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对经济、文化乃至意识形态起到塑造作用,涉及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思想、文明和权力的流动,深刻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您所说,海洋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一个反复出现且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常代表着风险与机遇。您对海洋在塑造神话叙事和人物身份中的作用有何看法?这一意象如何反映古希腊社会中更广泛的思想文化主题?

  克里斯托普洛斯:海洋在希腊神话与历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这在多个层面上深刻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在深入探讨海洋如何塑造神话叙事之前,我们或许应该先回顾一下历史。古希腊人与海洋的长期互动使他们在航海技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航海技术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多次得到证明,在面临危机和战争时尤为关键。例如,在希波战争中,萨拉米斯海战对希腊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两千多年后,希腊独立战争中的海战再次凸显了希腊舰船在战役中的战略地位与关键作用。

  海洋不仅是希腊人文化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神话故事的重要舞台。古希腊神话中有大量的海洋神祇,这些神祇展现了海洋的巨大力量和变幻莫测的特征。最吸引人的是,这些海洋神祇通常拥有变形能力,象征着海洋本身的不可预测和流动性。例如,在《奥德赛》中,海神普罗透斯是海洋中的一位老者,能够在各种形态间变化以避开奥德修斯的捕捉。此外,海神忒提斯是阿基琉斯的母亲,为了逃避未来丈夫佩琉斯的追求,她不断变换为不同的形态和身份。这些神话通过“变形”这一象征手法,既体现了海洋的力量和多变性,又体现了海洋在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复杂性,强调了其在神话叙事中作为一种充满力量和不确定性的元素存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禹同(报纸) 张赛(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